首页 \ 教学教案 \ 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五篇)

2024-09-10 11:13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活动2【导入】地球的公转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到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的光热的多少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活动3【活动】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的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时区和区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掌握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2.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及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基础知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4.问题解决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地球运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地球自转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地方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讲解地球公转

利用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的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利用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和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6.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

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分析图表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地球运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地球自转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等。通过动画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地理意义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

3.讲解地球公转

利用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通过图表分析和计算,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地理意义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体会。

5.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