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化学教案

化学方程式教案汇编18篇

2024-10-28 21:25

化学方程式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方程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方程式教案 1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

(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行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部分“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化学方程式教案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其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风。同时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难点

训练生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3、疑点

为什么说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4、解决办法

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习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幻灯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点燃

(2)说出此化学方程式:4P+5O2========== 2P205表示的意义。

[目的]使学生熟悉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

2、教师分析课本第74页[例题1],并提问。

根据[例题1)你能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可分为哪几步?

[目的]结合实例、给予点拨、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按化学特点去思维的良好习惯。

3、教师提问,学生自学课本第74页[例题2)。

根据例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步骤和方法。

然后相邻座位学生互相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目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

4、教师给出两道练习题,学生练习并组织讨论指出错误。

(1)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2)根据练习你认为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什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什么是化学计算的依据?

[目的]加深理解,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

5、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进行练习,并分组讨论。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是什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关键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 4

教学目标

会配平化学方程式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我能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我还能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我发现用 表示化学反应更简洁明了。

新知探究

活动一、写:化学式、反应条件 等号

1、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联系是 。

2、我能写出硫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活动二、配平:最小公倍数 先配氧

1、配平宏观上是使化学方程式 ,微观上是使 。常用配平方法是 ,一般先配 ,注意配平的化学计量数要写在 。

2、家用铝锅不易生锈,是因为铝在常温下和氧气易生成三氧化二铝保护膜,反应的方程式是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

活动三、注明:气体、沉淀符号

1、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澄清石灰水中呼气,石灰水 ,是因为生成了难溶于水的.固体碳酸钙,我能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完整 。

3、把打磨过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 ,我能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完整 。

达标检测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原因并更正。

1、氧化汞加热分解 HgO === Hg+ 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 SO2

课堂小结

我知道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是: 。

作业布置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在空气中加热汞

2、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教案 5

教学目标:

1、复习一些基本概念

2、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解掌握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4、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有机物中官能团的认识和掌握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占了绝大多数。高一的必修二同学们已经简单的认识了一下有机化学,现在我们拿到的 “有机化学基础”为同学们提供的选修课程模块。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 初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

3、 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章:

[板书]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复习提问]:对基本概念进行复习

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有机化学?

[讲述]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化合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讲解] 按碳原子组成的分子骨架,有机化合物可分为链状化合物(如丁烷)和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又包括脂环化合物(如环己烷)和芳香化合物(如苯)。人们往往又将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图示: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复习提问]: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复习

1、 什么是烃?

2、 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3、什么是官能团?

[板书]:

1、

2、

3、

结合课本自学填空:

类别官能团结构表达和名称物质举例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

[讲述]:

课堂练习:

3、按下列要求举例:(所有物质均要求写结构简式)

(1)写出两种脂肪烃,一种饱和,一种不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属于芳香烃但不属于苯的同系物的物质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最简单的芳香羧酸和芳香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最简单的酚和最简单的芳香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参考答案:

1、BC 变式练习(1)①②⑤⑥⑦⑧⑩ (2) ②⑤⑧⑩ (3)⑧⑩

2、醛 酚 苯同系物 羧酸 酯 羧酸

3、略。

化学方程式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科学思维: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感受规范书写方程式的重要性。

科学探索与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我们能够领略科学的乐趣,深刻理解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研究步骤以及准确的记录方法,这是成功平衡化学方程式所必备的关键。

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有序性。通过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我们旨在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写出文字表达式。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个化学反应?

【讲解】: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基于客观事实,不能随意编造物质的化学式;第二,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确保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中的各种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观看课件

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思考】化学方程式

将文字表达式改写为化学反应

发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是配平的

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是配平的,那氢气与氧气的反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呢发现了什么

【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方法

【讲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有:

①写:左为反应物化学式,右为生成物化学式,中间“--”。

②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改:“--”改“==”。

④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可用“△”表示,写于等号上方)。

⑤标:标示产物的状态(例如:若产生气体,则用“↑”表示;若产生沉淀,则用“↓”表示;反应物中若含有气体,则不标记“↑”,若含有固体,则不标记“↓”)。

练习: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磷酸和氧气;铁丝与氧气反应生成铁(III)氧化物;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产生氧气和水;水在通有直流电的情况下发生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式。

【思考】书写氢气与氧气的反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

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

【倾听】

练习

P + O2--- P2O5

4P+5O2---- 2P2O5

点燃

4P+5O2== 2P2O5

S+O2 == SO2

Fe+CuSO4=Cu+FeSO4

培养学生书写文字和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体验配平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指出配平的原则和配平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讲练结合,【讲解】奇数配偶法、观察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KMnO4--K2MnO4+ MnO?+ O?

CuSO4+ NaOH -- Na2SO4+Cu(OH)?

练习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是

①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式

②配: 配平

③注: 注明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符号

④等: 等号

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C2H4 +O2 -- CO?+H2O

(2)NaOH + CuSO4-Cu(OH)?+ Na2SO4

(3)Fe203+H2--Fe + H2O

(4)Fe203+ CO --Fe+ CO?

巩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有:

①写:左为反应物化学式,右为生成物化学式,中间“--”。

②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改:“--”改“==”。

④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可用“△”表示,写于等号上方)。

⑤标:标注生成物的状态(例如:生成气体使用“↑”表示,生成沉淀使用“↓”表示;反应物中有气体不标记“↑”,反应物中有固体不标记“↓”)。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最小公倍数、奇数配偶法、观察法等。

化学方程式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每 份质量的碳与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 ,每 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 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 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 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 克氧气.

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 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 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 克氢气.

化学方程式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增强总结归纳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习化学,需要描述各种物质间的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何用文字表达式书写。

【学生回答】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教师讲解】这是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但书写起来很麻烦,那么如何简便地表示化学反应呢?本节课来学习化学方程式。

2、新课讲授

【教师讲解】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请学生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式。

【学生回答】C+O2→点燃C02。

【教师补充】注意要将“→点燃”改写成“=点燃”,即C+O2→点燃C02。

【教师讲解】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从这个化学方程式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回答】C、O2是反应物,CO2是生成物,反应条件是点燃。

【提出问题】从量的角度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教师归纳】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3、巩固提升

【多媒体展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哪些信息?Fe+CuSO4=Cu+FeSOS4

4、小结作业

(1)学生总结,分享收获。

(2)作业:思考给出一种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如何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

化学方程式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 ( )g (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 ( )g (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 …………(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 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 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化学方程式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

①设未知量;

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

④列比例,求解;

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重、难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二氧化硫。1.6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 64

1.6 3.2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板书:解: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 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需氧化铜多少?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氯酸钾和3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96/x x=96 ×11.6/245=4.6

(5)答:可以得到4.6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化学方程式教案 12

一、目标解读: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化学变化

2、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述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元素化合价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头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注: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

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设、方、关、比、算、答

三、典例分析:

例1、配平化学方程式有多种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偶法、氧的得失法等。请用这些方法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Al+ HCl === AlCl3+ H2 (2) FeS2+ O2 Fe2O3+ SO2

(3) Fe2O3+ CO Fe+ CO2 (4) P+ O2 P2O5

例2、氨气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4NH3+5O2 4X+6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N2 B NO C NO2 D N2O5

例3、一定量的某化合物充分燃烧,需要9.6g氧气,同时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中( )

A 只含碳元素 B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C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D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四、达标练习:

1、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 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A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写所属反应类型: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反应

(2)“曾青(CuSO4)得铁化为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

(3)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发射神舟飞船所用的长征捆绑式火箭,是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在四氧化二氮中充分燃烧,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两种氧化物关放出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提高:

4、根据反应:aXY+bY2===cZ,若Z的化学式为XY2,则a、b、c的比值为( )

A 1:1:2 B 1:1:1 C 2:1:2 D 2:1:1

5、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_____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6、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生成CO2和SO2,在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填名称)_____和_____两种元素。若该化合物在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每38g该化合物完全燃烧可生成22g二氧化碳和64g二氧化硫,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

7、在某温度下,20gCuSO4饱和溶液跟20g10%的NaOH溶液刚好完全反应。

(1)求硫酸铜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求该温度下硫酸铜的溶解度

(3)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化学方程式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组合已有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独立解决化学定量计算中的问题,同时对各种方案会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从而找出最佳解答方案,开拓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和生活实践的重大作用。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成功,建立自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较差.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认识方法,促进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探索导航:

复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物(或原料)和生成物(或产品)

2、量的`方面:表示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提问:那么能否利用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例:碳完全燃烧反应中碳和二氧化碳两物质的质量比为xx;那么12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6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x克二氧化碳;3克碳、1.2克碳呢?

(问: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算的吗?)

引入:依据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2、计算步骤: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设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X克二氧化碳

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C + O2 C O2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 44

和已知量、未知量3 g x

④列比例式,求解= x = =11 g

⑤简明作答

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11克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可以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完成下列练习

练: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H2+ CuO Cu + H2O;Cu—64、O—16、H—1)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3、小结:

结论(1):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

练:电解36克水可得到多少克氢气?

结论(2):计算要领:写准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

1、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多少克氧气?

2、多少克的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可生成3.2克氢气?

3、实验室电解50克水,当生成4克氢气时有多少克氧气产生?

(选做)

4、红磷在钟罩内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为什么?)。假设钟罩的容积为5.6升,氧气密度为1.43克/升。(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问最少需燃烧多少克红磷才能把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获得成功?

化学方程式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

(1)设未知量;

(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

(5)求解;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温馨点拨】

1.列比例式,实际体现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

(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3)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馈练习】

1.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D)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C.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g

D.2.4g M与5g RO2反应生成7.4gN

2.在化学反应2A+B2===2AB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C)

A.9g B.11g C.12g D.14g

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

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

5.已知反应:2A+B===C+D,A与B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A与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B为1.2g。

6.在密闭容器中将20 g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现剩余氢气2g,则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C)

A.1∶9 B.1∶8 C.1∶4 D.1∶2

7.4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g二氧化碳和3.6 g水。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的元素为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各元素的质量比为碳、氢、氧的质量比为3∶1∶6。

8.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对“电解10 t氧化铝最多生产多少吨铝?”,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提示:第一种方法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第二种方法,由于氧化铝中的铝全部变成了铝单质,所以铝的质量=氧化铝的质量×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故铝的质量为5.3吨。

化学方程式教案 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要遵循的两个原则,能正确地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的学习方法,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树立尊重客观事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配平。

难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式。

仪器、用品

多媒体教室;酒精灯、集气瓶、烧杯等。

教学过程

化学反应的描述方式

探究问题群一:请看下列几种描述:

(1)铁丝燃烧:火星四射图示法。

(2)语音:

tiě zài chún yǎng zhōng rán shāo shēng chéng sì yǎng huà sān tiě汉语拼音。

(3)语音:We can burn iron and oxygen together to have an oxide英文描述。

(4)字幕: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中文陈述。

(5)字幕:铁+氧气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

(6)字幕:Fe+O2Fe3O4化学反应式。

(7)字幕:3Fe+2O2Fe3O4化学方程式。

看一看

在这些化学反应的描述方式中,哪一种最科学?

选择→入题──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

创设情景,入题。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探究问题群二:

(1)讨论:铁丝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Fe+2O2Fe3O4

(3)说一说:C+O2CO2的意义?

(4)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认识体验:电解水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插图)。

(板书)2H2O2H2↑+O2↑;

2H2+O22H2O

想一想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②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的?

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

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如何?

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吗?

读一读

质: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微:每3个铁原子与2个氧分子化合成1个四氧化三铁分子

量:每168份质量的铁与64份质量的氧反应生成232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

说一说

质:

量:

微:

比一比

化学方程式与代数方程式的异同。

讨论探究。

分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探究问题群三:

探究(1):如何正确书写:磷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化学方程式

①P+O2———PO2

②P+O2———P2O5

探一探

两原则

违背客观事实

违背质量守恒

尝试探究。

动手能力的培养。

探究(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示范(动画):P+O2————P2O5

品一品

体验:(动画:涂改角码数)

KClO3=KCl+O2KClO3=KCl+O3

(动画:杠杆的平衡模式)

H2+O2_H2O2H2+O2=2H2O

练一练

学生动手配平

P+O2──P2O5

Al+O2—Al2O3

CO+Fe2O3—Fe+CO2

分组讨论,汇报探究结果:

(1)P+O2──2P2O5(奇数入手)

P+5O2──2P2O5(左右开弓)

4P+5O2──2P2O5(跟踪追及)

4P+5O22P2O5(有始有终)

(2)配平不用愁,倍数来解忧,先找突破口,观察和奇偶。

……

整合

(1)书写原则:

①客观事实②质量守恒

(2)方法步骤:

①写式②配平③标注④检查

理一理

重客观、量守恒;

左反应、右生成;

计量数、来配平;

注条件、标气沉。

构建体系探究问题群五:

点燃酒精(C2H5OH)灯,在火焰上罩一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出现水珠,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赛一赛

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能力提升附:梯度导练

1、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中,无错误的是

A、3Fe+2O2=Fe3O4?B、Fe+HCl=FeCl2+H2↑

C、Fe+O2Fe2O3 D.Fe+CuSO4=FeSO4+Cu

2、硝酸铵可发生如下反应:2NH4NO32N2+O2+4X,则X为()

A、H2 B、H2OC、H2O2D、HNO3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Mg+O2—MgO

②HgO—Hg+O2

③Al+O2—Al2O3

④KClO3—KCl+O2

4、再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⑤CO+Fe2O3—Fe+CO2

⑥C2H2+O2CO2+H2O

⑦Al+H2SO4—Al2(SO4)3+H2

5、有如下变化:Cu→CuO→Cu,请写出各步的化学方程式。

6、就下列变化:H2O→H2→H2O,请写出分解、化合、置换反应各一化学方程式。

7、请你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

8、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有少量水,它们作用分别是: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将乙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溶液,效果会更好。我能写出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选做)

9、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右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3)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教案 16

弄清教学目标

1.了解根据化学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几种配平方法.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的步骤和要点.

熟悉教材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一)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捏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和物质.

(二)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以铁燃烧为例)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第一步要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划一条短线.

Fe+O2——Fe3O4

第二步要配平化学方程式,也就是让化学方程式能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反应前后要相等.

3Fe+2O2——Fe3O4

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3Fe+2O2 Fe3O4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将条件写在符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明“↑”号;溶液中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问题全解

1.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

配平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方程式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必须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初中阶段常用的有三种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该法是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多的元素,求其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配平P+O2——P2O5

上式各元素均只出现一次,但氧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故从氧元素入手加以配平.两端氧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0,所以,O2前配系数5,P2O5前配系数2,然后配得P前系数为4,方程式写作4P+5O2 2P2O5

(2)观察法

该法是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出各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的系数,然后再推出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配平NH3+O2——NO+H2O

先确定配平的基准点,一般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将其前面的系数确定为1,本题中选定NH3为基准,并确定其系数为1.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含有构成上述物质元素的其他物质化学式的系数,可以出现分数,本题中以1个NH3分子为基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N原子和H原子进行配平得1NH3+O2——1NO+ H2O

最后确定其他化学式前的系数,并在方程式两边同乘以某数,使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如本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O2的系数,得1NH3+ O2——1NO+ H2O,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4NH3+5O2 4NO+6H2O,最后再检查确认即可.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有许多,除了在此介绍的三种方法外,常用的还有待定系数法;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氧原子得失守恒法等等,由于受篇幅的限制,这些方法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

2.怎样正确使用“△”“↑”“↓”等符号

(1)“△”号是说明某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加热”

该符号表示一般的加热,相当于酒精灯所能达到的温度,所示温度范围在500℃以下,若某化学反应发生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则不能用“△”表示,通常以“高温”表示,“高温”是指1000℃以上,如CaCO3 CaO+CO2↑,另外注意不要把“点燃”与“加热”混淆.点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反应时,反应物预先加热燃烧或用火柴引燃的反应条件.

(2)“↑”“↓”是生成物的状态符号

这两个符号分别说明生成物以气体形式逸出和以固体沉淀形式析出.箭号只能标在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一边.个别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凡是气体都写上“↑”,下面我们辨认一下正确与错误的写法.

S+O2↑ SO2↑

Ca(OH)2+CO2↑=CaCO3↓+H2O

当反应物中无气体物质,生成物中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一般应标“↑”,如,2H2O 2H2↑+O2↑

反应物中有气体物质,生成物中也有气体物质时,生成物中的气体物质不标“↑”,如,

C+O2 CO2

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其生成物中以固体沉淀形式出现(即溶液浑浊)的难溶物应标“↓”.如CuSO4+2NaOH===Cu(OH)2↓+Na2SO4

不是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不论生成物中有无难溶物质,均不标“↓”,总之,“△、↑、↓”等符号是化学方程式中的“解说词”,只有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表达出它应代表的意义.

学习方法指导

不少同学认为书写化学方程式难,主要原因是:

(1)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没有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3)没有按步骤书写化学方程式.

(4)没有掌握好配平的基本方法.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O2 MgO2__________

B.2H2O2 2H2O+O2↑

C.2P2O5 4P+5O2

D.2HgO 2Hg+O2↑

解:A中生成物化学式写错,应为MgO;B中催化剂应为MnO2;C中反应物、生成物左右两边颠倒了.

答案:选D

点拨: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①是否按客观事实正确写出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是否配平.③是否正确反映出反应的必要条件及生成物的特征.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考查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巧,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夺氧失氧的原子个数来配平,如CO+O=CO2,一个Fe2O3分子中有3个氧原子,可与3个CO分子反应,生成3个CO2分子;Fe2O3失去3个氧原子,剩下2个铁原子,所以Fe前配系数2,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一般用观察法来配平,而分解、化合反应则一般用最小公倍数法.

[例3]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化合成一种物质,其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金属氧化物.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3Mg+N2 Mg3N2;2Mg+CO2 C+2MgO

点拨:本题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信息给予题,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解题的思路是先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给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然后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书写.

拓展训练

利用信息加工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书写一些不曾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过程,实际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于信息题大多数是由题干和若干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要的条件、知识、启发性提示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发现本质、寻求规律,进而完成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正确迁移.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将试题给定的条件与试题的问题目标建立起联系,而这一联系,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搜寻,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木炭、硫磺、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爆炸时生成硫化钾、氮气、二氧化碳.

这类方程式的书写,只要直接根据试题所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直接书写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物为KNO3、S、C,生成物K2S、N2、CO2,即KNO3+S+C——K2S+N2+CO2利用观察法以K2S为基准,KNO3前系数为2,配平钾原子、氮原子,再配平氧原子,CO2前系数为3,最后配平碳原子个数,C前系数为3,配平之后,再按照步骤,写上条件、箭头,写作:2KNO3+S+3C K2S+N2↑+3CO2↑

写化学方程式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因此是学习化学的难点,总结许多成功者的经验归结为一、二、三、四:“一角二平三条件,四要瞄准放暗箭——↓或↑”,

“一角”指写化学式要注意角码,

“二平”指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配平,

“三条件”强调的是要在化学方程式的等号上下注明反应条件.

“四要瞄准放暗箭”这种说法是一种为了加强记忆而采用的诙谐语句,强调要在生成物的化学式右侧适当标出气体或沉淀的箭号,即↑或↓这是保证化学方程式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这样教学设计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需反复训练才行。

化学方程式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二、课内探究:

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为了满足0.4吨液氢充分燃烧,你会在助燃仓中至少填充多少吨液氧呢?

要求:

(1)先在学案上写出计算过程;

(2)组内交流计算依据。

按照教师要求,先独立完成计算过程,然后组内交流。

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比例关系的。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物质的质量(反应物或生成物),可求出反应中其他物质的质量。

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2.【提出问题】各小组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思考你的计算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1: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列出比例式;

学生2:需要先设未知量为xg;

学生3:最后还需要作答

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得出不完善、不准确的步骤、格式,然后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从而自主构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

教师的讲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概括提升,而不是将一个程序化的步骤灌输给学生。

3.【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102-例题1,对比分析大家刚才概括出来的解题过程,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

【讲解】教师利用学生的讨论,通过投影讲解强化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格式要求。

(1)设未知量;

(2)写出有关反应的正确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阅读教材,对比分析教材与自己总结的解题过程,补充、纠正:

(1)列比例式前要先“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未知量应该设为“需要液氧的质量为x”,不应该有“g”。

化学方程式教案 18

学习目标

1、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的计算技能,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密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3、领悟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内容简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计算技能,本节学习的计算是关于纯物质的计算,以后还要学习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有关计算的基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反映的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和关键。

重点难点解析

1.书写格式规范是本节的重点

2.含杂质的计算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关键是明确解题思路:

(1)审题

(2)析题

(3)解题

(4)验题

4.容易发生的错误:

(1)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

(2)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正确依据;

(3)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等代入;

(4)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

(5)计算不认真、粗心大意,如求算式量出现错误等.

命题趋势分析

根据一定的条件,求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一定条件,确定某化学式;进行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核心知识

一、涵义:

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二、步骤:

1.设未知量X

2.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质量比;并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4.列比例式

5.解比例式,求出本知量

6.答

三、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在熟悉了一般的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基础上,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典型例题

例1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多少g?氧气多少g?

分析本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同时求两种生成物的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同时设两个未知全,分别与已知量列比例式求解.

解设10g水通电可制得氢气的质量为x,氧气的质量为y.

2H2O2H2↑+O2↑

36432

10克xy

==

∴x=1.1y=8.9

答:可制得H21.1g,O2为8.9g.

例2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2KCl+O2↑

122.532

12.25gx

=∴x=3.2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发生5类错误,本题的错误在于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1)化学方程式末配平;

(2)设反应后可制得O2的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2×122.53×32

12.25gx

=∴x=4.8g

答:加热12.25gKClO3,可制得O24.8g.

例3把干燥纯净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g.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分析MnO2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13.32g-9.48g=3.84g,这3.84g就是放出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13.32g–9.48g=3.84g

设生成物中KCI质量为xg

2KClO22KCl+3O2↑

14996

x3.84g

=∴x=5.96g

MnO2的质量9.48g–5.96g=3.52g

答:氧气的质量为3.84g,剩余物为KCl和MnO2质量分别为5.96g和3.52g.

例4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O2=1.43g/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O2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O2的质量.再根据V气=进行换算.

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2O5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4×315×322×142

6.2gxy

==∴x=8gy=14.2g

VO2===5.6L

答:需要氧气5.6升.

例5含锌65%的锌粒200g,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可制得H2多少升?(标况下ρH2=0.09g/L)

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100%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

解设可制得H2的质量为xg

Zn+H2SO4ZnSO4+H2↑

652

200g×65%x

=

答:可制得44.4升H2.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