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四篇】

2024-11-08 09:49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模板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3. 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

2. 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新课。

首先问学生是否做过化学实验,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认知。

Step 2:学习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器材,如量筒、烧杯、试管、滴定管等,详细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Step 3:学习实验操作方法。

介绍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如挥发、溶解、过滤、蒸发、提纯等。

Step 4:学习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介绍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直接接触物质、穿戴实验服、避免跑步等。

Step 5:实验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方法的理解。

Step 6:小组讨论。

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及其使用方法,熟悉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并能熟练操作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器材,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增强其爱科学、爱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引起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2)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

2. 讲解环节。

(1)命名方法:通过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基本结构: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3. 实验环节。

(1)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亲手感受有机化合物的一些性质和变化。

(2)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总结环节。

(1)进行知识总结,并通过一些问答形式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2)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准备。

四、教学手段:

1. 课件展示。

2. 实验装置展示。

3. 课堂讲解和互动。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考核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以及是否有兴趣,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六、教学反思:

1. 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

2. 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3. 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

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

理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

难点:理解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及化学式的推导。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电解水装置、直流电源、试管、玻璃棒、火柴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电解质。

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化学式、电解水实验示意图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自然界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水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验证?

新课内容讲解

讲解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HO)。

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及目的。

演示电解水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电极上产生的气泡、气泡的收集情况等。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实验结果讨论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比较各组的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提问:为什么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这与水的`化学式有什么关系?

知识拓展与应用

介绍氢气和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是怎样的?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总结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

强调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解水实验的兴趣如何?是否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

学生对水的组成元素及化学式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

根据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