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汇总15篇

2025-05-13 14:40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优秀的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有两部分内容,即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

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首先通过紫外线致癌而引起学生对致癌因子的认识,然后说明癌细胞的概念和特点,接下来总结致癌因子的种类和例子,并且要学生明确为什么致癌因子会导致细胞癌变,最后需要学生能够讨论得出预防癌症的一些做法。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于癌症,学生应该对其危害有很多感性认识,对于癌细胞不断增值以及容易扩散的特点也有所了解,并且对生活中到底哪些物质可能成为致癌因子也有一定认识,如何远离这些致癌因子而预防癌症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这节课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情感方面都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致癌因子

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

学法:分组讨论

六、教学用具

PPT,教案等

七、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案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min)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我们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使老师联想到人的寿命,人类没有食物链上的天敌,却有威胁生命的杀手──疾病,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是什么呢?(学生:有/没有)

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推测在20__年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占第一的是什么?

学生:癌症

师:癌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癌变

师:什么是癌?

学生:

出示材料

师:说明癌细胞有什么特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进性推测。激发学生细胞癌变的关注。

5min探讨癌细胞的特征组织“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汇报。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答加以评价和引导概括。

出示癌细胞的病理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恶性增殖的“不死的细胞”;2.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3.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min研究致癌因子组织“致癌因子的研究”课题组汇报,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超过5min。由老师引导按自然科学分类原则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2

放假时是冰寒料峭的严冬,开学时已是生机勃发的初夏。20__年一晃已然跨入5月份,在三个多月时间时,我们从未如此急切地等待开学。三个月的线上教学之后,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复学准备?我们需要饱满的工作热情,需要有应对疫情下教学新形态的方法,需要思考上线下教学的衔接,需要耐着性子引导孩子们回归正常的学习。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93班、494班的生物教师。在高三生物教研组的商讨下,根据学校、年级组的工作安排,结合个人和班级的情况,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一年多的学习,仍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是非常重视。另外,学生间的差异较大,学习刻苦用功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相差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小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很差。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加大题量,提前适应紧张的学习状态。

三个月的居家学习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上教学的课堂缺少了生成,缺少了生动,更缺少了灵魂。线上教学数百人同时在线,师生互动极其困难,可以说教师上演的是独角戏。在学生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经历了一次考验。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线上教学的计划学习,不少同学在这期间展现出了高度的自律。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同学居家期间晚睡晚起,与手机为伴“游戏”人生。存在学习过程不实、深度不够、思维欠缺、应用不力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学期在居家期间已完成必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开学后需要做好衔接过渡以及巩固强化,根据学生的居家学习自查表,对线上教学中共性的重点知识、重要方法、学习疑难、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引导学生强化思维深化应用。在6月初,按照教研组的进度安排开始一轮复习。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备课时,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设计学生活动,努力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推动课堂教学。

2、积极参与听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知识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注重教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课堂质量。

4、作业的设置注重突出重点的同时,依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作业努力做到及时批改与反馈。

5、课堂上强化基础知识教学,采用提问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紧张度,课上注重留出空余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学完一节课后,注重引导学生随时巩固,及时提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争取做到自我检测,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研究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

2.与其它老师配合,开展本学科的小课题研究。

3.设计本学科相应的活动课,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生物专业的深入学习,关注生物前沿动态;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品质。同时了解防控知识,掌握防控技能,提高防控意识,增强防控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防疫工作安排,协助班主任完成防疫工作,为二中学子的复学复课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20__年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试测卷为指导,加强学习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核心,融入先进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知识、培养一定的生物技能,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还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们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提高生物素养,培养合格公民。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教学常规的学习,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生物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认真研究新高考模式,研究教学及复习的对策。

2。认真上课

①立足课堂,用好45分钟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探索性地去学习知识,同时配以一定量的课堂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②上好公开课,鼓励多听课,互相促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力争做到课堂作业全批全改,课堂练习全批全改,对少数差生力争面批,课后练习力争多批。

4。认真辅导学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针对新高考模式,我们必须继续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切实做好培优工作。在补差方面,任课老师关心差生,使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困难学生。

5。认真作好反馈检测

认真组织好对知识点的检测,选题要有针对性,认真批阅,认真讲评,认真分析总结,以便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二)关注课程改革,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积极实施生物课堂改革,友善用脑,落实"271"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我们将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在教学与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

(三)加强过程管理,落实措施,注重实效

定期召开高三生物备课组教师会议,"精"、"细"、"严"、"实"是我们今后的追求方向。反对课堂浪费。要"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做到讲练结合,单元过关:解决好以讲代练问题,学生懂的不要讲,从而提高效率。

三、进度安排

高三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方式。三轮复习法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标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第一轮复习从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一月底,主要目标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二月底到四月底,主要目标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我们将以小专题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讲、练和巩固提高;第三轮复习从五月初到五月底,主要目标是提高应试能力。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4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的进化

第九讲生物的进化

考向指南

一现代生物进化论

命题热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二是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分析

[例1](20__?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

[解析]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D

[例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

23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进化的原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①⑤⑥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及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②正确。

[答案]C

(1)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

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

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

二进化与基因频率

命题热点(1)基因频率与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

(2)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从以下角度考查:一是通过进化与基因频率的关系考查进化的实质;二是结合遗传规律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例3](20__?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特点。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

[答案]C

[例4](20__?广东高考)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频率等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蛋白以及S基因转录的mRNA。(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的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bb(3/16)和aaB-(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的RNAS蛋白(2)50%60%(3)下降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A%=AA%+1/2×Aa%

a%=aa%+1/2×Aa%

(2)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若A%=p,a%=q,

则:AA%=p2,aa%=q2,Aa%=2pq

20__年夏季,发生在德国的耐药性大肠杆菌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感染。这再一次警示我们,细菌耐药性问题空前严峻,要高度重视抗生素滥用问题。

据以上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命题:

(1)从进化角度考查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2)细菌致病与免疫的关系。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超级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________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画出这种病菌侵染人体后,在人体内迅速增殖的曲线。

(4)试画出这种病菌多年来侵染人体,在一种抗生素选择下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1)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通过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即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出来,进而被相应的抗体消灭。(2)根据达尔文观点,病菌中存在抗药性个体差异,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对病菌起到选择作用,使病菌中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延续后代,通过一代又一代的选择,病菌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3)、(4)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

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和抗生素对病菌的选择作用。这种病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有抗性,因此在人体内呈“S”型曲线增长。该病菌存在变异现象,抗生素对病菌变异起选择作用,结果是病菌的数量随着抗生素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多。

[答案](1)效应T(2)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生存下来的都是抗药能力强的病菌(3)如图1(4)如图2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5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对象。

[对点演练]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1.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2.下列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累,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适应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

【基础题组】

1.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细长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3.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

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发达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解析:选B选择的基础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

7.如图所示,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其原因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因为一部分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能力题组】

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

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后来该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解析:选B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容易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情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体数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B.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如果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有机会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有利的变异经过_______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跑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_______。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累生存斗争

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回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强(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②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中”或“后”)。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结果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2)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①b②不定向的前③选择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如果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须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8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过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对于细胞的分化的例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比较容易理解细胞分化对于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的重要意义。而且,因为本节内容涉及到个体发育等知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教师需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生活常见实例展开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分化》是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分化是核心内容,而细胞全能性、干细胞的研究是对细胞分化进一步的拓展。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还是克隆技术和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节知识是必要的。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概念以及科学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生物学素养。

(2)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干细胞的相关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细胞分化和全能性问题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有关干细胞的资料搜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实例。

5.课前准备

(1)收集人体的不同细胞;寻找胚胎发育过程的视频,

(2)制作多媒体课件。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预设)教学意图【导入】

播放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视频

【设疑】

重复视频内容,提问为什么一个细胞能发育为这么多不同的细胞?明确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导入新课《细胞的分化》明确所学内容,学习动机被激发,对新课产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

1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一组人体不同细胞的图片。并做简要介绍突出其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不同。

●提问:联系课堂开始受精卵发育的视频想一想这些不同的细胞来自哪里?

●老师引导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提问:经过分化后虽然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但每个细胞内的什么是相同的?同一个生物体(比如人)的细胞

●想到这些形态结构以及功能不同的细胞是由同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

●在老师引导下总结出细胞分化的大概意思。

●遗传物质

●展示图片,形象生动。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为讲解细胞分化实质做铺垫。(2)细胞分化的实质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

●高考结束后,摆在相同分数的学生面前的学校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大家最后进入的学校都不一样呢?

●追问:现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个生物体的各个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

●积极思考

●高考后进入不同的学校是因为各自的理想不一样,所以选择不一样。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出细胞分化实质这一部分的内容。

●类比细胞分化的实质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意义,有助于细胞分化实质的理解。(3)细胞分化的意义

联系生活实例,以工厂类比生物体,以工厂的分工类比细胞分化。

●同学们,工厂(比生产饮料的工厂里有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有人配制饮料,有人负责装瓶,所以工厂得以顺利运行,饮料得以顺利生产。每一个个体就好像一个工厂,细胞就好像工厂里的车间,细胞分化就好像工厂分工。

●设疑假设所有的人都负责装瓶,那工厂还能运行,饮料还能生产出来吗?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9

教材分析

《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本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活动以及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论知识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代谢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对细胞的认识引到另一个方面:增殖与分化。这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为本章之后的内容尤其是有丝分裂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细胞增殖有了初步的学习和认识。

但是学生对细胞增殖的了解仅限于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对背后的细化知识并未接触,对于细胞周期尚无概念,接受新知识并将其内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将多结合动画、图片等合适的教学媒体,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概述细胞周期

说出分裂间期具体三个阶段的物质准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所给一些细胞的周期信息的表格,发展比较和分析能力。

尝试自主学习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学习,认同有丝分裂的周期性。

通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进一步树立生命活动的复杂性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学难点】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

五、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之前“细胞概述”出现的内容

提出问题:生物体的增大是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生物体的长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细胞数目是怎么增加的呢?

展示细胞分裂的动画

【学生活动】

观看动画

预设:细胞分裂。

【教师活动】

提问:关于细胞分裂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

回忆初中知识

预设:母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活动】

过渡:除了同学们对其有着初中知识的印象,实际上首先细胞的分裂方式实际上有多种,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__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__。)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__,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__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__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1

我担任高一(1、2、3)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上学期过后我有下面一些思考:

一、高一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高一学生,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高一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39;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我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稳态与平衡观,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分析体液免疫的动画,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得出体液免疫的过程。

3.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通过本节学习,感受人体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体液免疫的三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体液免疫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自主思考。

(体液免疫划分成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同桌交流。

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另外,少数抗原会直接刺激B细胞。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应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这就是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这就是效应阶段。)

3.认识二次免疫

教师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与哪种细胞有关?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补充讲解。

(记忆细胞,它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达数月甚至终生。当遇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生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二次免疫。它比初次免疫反应更迅速也更强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体液免疫,就是发生在体液中,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方式。)

(三)巩固提高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让学生归纳体液免疫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四、板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3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4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高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与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萤火虫像电灯一样可以发出光亮。那么,它发光原理是什么?

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复习主要的能源物质,重要的储能物质,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吗?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过程

(2)问题: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比喻: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生活中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ATP能直接供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那么ATP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二)、ATP分子的结构:

1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

答: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为?

答:A—P~P~P

(3)ATP简式中A、P、“—”与“~”分别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2展示资料: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ATP在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键水解时释放能量的两倍以上。

结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ATP的水解过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应::

ATP-ADP+Pi+能量

1、问题:ATP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时,如何释放能量?

答: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2、答:ADP、Pi、能量(四)ATP、ADP相互转化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水解酶

3、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人体细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尔的ATP,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复利用2000-3000次。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资料可知ATP在生物体内存在特点是:转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对稳定。

(2)展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是否是可逆的?

学生代表回答:酶、能量来源、场所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场所不同

强调: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DP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有两个途径:(1)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于呼吸作用;(2)绿色植物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举例:

1Ca2+、K+等无机盐的主动运输

2生物发电、发光

3用于肌肉的收缩

4用于大脑的思考

5用于细胞中的各种吸能反应

讲解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六)总结巩固

1.ATP的结构简式A—P~P~P2.ATP和ADP相互转换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