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

2023-06-11 19:23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125×53×8 25×44

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

2出示两组算式

(6+4)×7 6×7+4×7

20×(5+2) 20×5+20×2

(10+25)×4 10×4+25×4

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 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

2、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每件短袖32元 每条裤子45元 每件夹克衫65元)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4、 学生试做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

65×5+45×5=325+225=550(元)

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

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

板书:(65+45)×5=65×5+45×5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三、 概括定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

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6练习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四、 巩固练习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出另一道算式

15×26+15×14=□○(□○□)

72×(30+6)=□○□○□○□

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用手势判断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74可以写成74×1)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3选择题

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

(1)24×51+24×49

(2)(24+49)×(24+51)

(3)24×49×51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 起复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

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 表示什么?

(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个

六(1) 班多其中的1份)

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六(1)班

32件 比六(1)多 ?件

六(2)班

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

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 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 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步骤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解题步骤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4、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