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通用15篇)
[精品]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愿意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昨天晚上我们又亲手制作了轴对称图形,谁愿意展示给一下自己的作品,让我们共同来分享!看来同学们已经能灵活制作轴对称图形了,那么你还能动手画出轴对称图形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P23情景图1)图中画了什么?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个图形,他画的对吗?
(1)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出错误之处。
(2)你能画出房子的另一半吗?学生动手尝试画。(PPT演示,学生对照改正。)
2.(出示情景图2)你能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
(1)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完整的图形大概是?
(2)学生尝试画,并和同桌交流画的过程。
(3)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课件示范,并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找出关键点--数准对称点--连接各点)
(4)进行检验。(看关键点和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5)结合方法再次修正自己的作品。
3.完成课本P24的练习1。
4.比较练习一问题和前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画图方法相同。
不同点:前两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对称轴在图形上。练习一的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三、达标测试
1.课本23页泡泡3。
2.练一练2题。
四、图片欣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画轴对称图形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设置疑问,运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归纳及交流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分蛋糕”的情境入手,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和可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三种颜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数与除法(一)
⊙设置疑问,导入课题
1.下面各题的商可以分为哪几类?
36÷6=64÷5=0.880÷5=165÷10=0.5
3÷7=0.428571428571…4÷9=0.4444…
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0.428571428571…和4÷9=0.4444…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总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板书:分数与除法(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回顾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出课题。
⊙层层深入,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师引导学生读题,提问(1):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写出怎样的算式?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预设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分别列式为1÷2和7÷3。
提问(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蛋糕?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呢?
预设生:每人分别可以分到块和块。
提问(3):与1÷2之间是什么关系?与7÷3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可以明确:1÷2=,7÷3=)
2.初步探索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师:观察1÷2=,7÷3=,说一说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任何一个分数都可以表示为分子除以分母,其中,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即: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质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意自然数?为什么?
(不可以,这里的b≠0。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为0。教师板书:b≠0)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地朗读,领会“月光启蒙”所表达的内涵。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想象并领会歌谣的意义,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歌谣童谣吗?歌谣是用什么方式流传的呢?
生:口头相传。
师:老师小时侯听大人讲了一个歌谣,至今都记忆由新。你们想听吗?
老师讲童谣《鹧鸪鸪》,学生思考这个童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指名回答。
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劳的人。
师:那这个道理在童谣里有没有直接说出来呢?(没有)这就是“含蓄”。
它的语言又十分幽默,这就叫“风趣”。(板书“含蓄”、“风趣”)
二、揭题、解释题意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歌谣有关。
1、板书“启蒙”。
教师解释“蒙”的意思。原本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在别的植物上,所以有覆盖的意思,2、指导写法。
3、“启”是什么意思?(开启、打开的意思)
4、理解“启蒙”:把原本覆盖的东西打开,使能够看得见。
5、板书“月光”
师:月光能启蒙吗?“启蒙”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蓬”、“莲花落”
3、老师讲解什么是“莲花落”。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板书:吟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5、再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6、质疑。
(1)“混沌”、“豁然开朗”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
(2)“故道”是什么意思?
(3)两个“长”是什么意思?
(“不长五谷”的“长”是生长的意思。“却长歌谣”的“长”是流传的意思,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
(4)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音韵”?
(5)母亲不认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6)母亲是启蒙老师,为什么是“月光启蒙”?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1、出示课文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作者为什么说夏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夏夜的美。
(2)老师范读,学生用心灵来感受这美妙的夏夜。
(3)学生齐读,宁静、优柔地读,将这种美妙传达。
2、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美吗?
(母亲为我吟唱歌谣。)
3、课件出示歌谣。
(1)学生自由练读歌谣。
(2)师: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呢?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感觉?怎样表达这种感觉呢?试着读一读。
(4)教师领读。语调悠长飘逸,舒缓自由。
3、你们想不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来唱一唱呢?闭上眼睛。
听录音。
师:什么感觉?(美)
4、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5、“芳香”是什么意思?母亲的声音怎么是香的?让我们来先了解一下母亲的生活。
(1)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日子非常艰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换来的还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余母亲干什么?
(3)学生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4)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她唱的是什么?
学生齐读歌谣。
(5)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师: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
生: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的.高楼,生: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6)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以苦为乐、任劳任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向往……
(7)师:母亲高尚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通过她的歌声传达出来。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小院里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6、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有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支柱呀!所以,这样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了院子里,也香在了我的心里。
7、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可以通过皮肤、耳朵、鼻子等来感觉到。
师: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
8、齐读第4自然段。
五、总结
童年的夏夜,有这样芳香的音韵为伴,怎能不美妙,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学生一起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在这美妙的夏夜,母亲还给我讲了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讨论。
六、作业
课后搜集一些民歌民谣,读一读。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北师版五上第23、24页《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能够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课本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目的是以丰富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胳膊学生熟悉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
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找出对称点,并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出示第23页课本图。
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
谈话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组对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生1: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的不对。
生2:房子下边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2格……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独立思考,动手画出另一半。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指名判断淘气画的对不对,并说一说为什么,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教师点评,鼓励学生。
2、展示学生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教师评价后,强调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3页: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画法。
2、第24页"练一练"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
2、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什么是整除?
2、25和5,谁能被谁整除,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二、教学例118和24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首先明确找一个数的约数,就是看这个数能被那些自然数整除?
找18的约数,就是看18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18除以()=()
2、找约数的方法;
A、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最小的约数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B、用一一对应的试除法来做:也从最小的自然数试除,在能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约数,不成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不是这个数的约数,一直除到除数比商大为止。
18/1=18(1和18都是18的约数)
18/2=9(2和9都是18的约数)
18/3=6(3和6都是18的约数)
18/4不能整除
18/6=3除数已比商大。
18的约数按顺序排列是:1、2、3、6、9、18。
3、用同样的方法找24的约数。
24/1=24(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2=12(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3=8(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4=6(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5不能整除
24/6=4除数已比商大。
4、观察约数的特征:
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思考:根据上面的图回答
1、约数中最小的一个是什么数?(1)
2、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是什么数?(本身)
3、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2、3、6、9、18
1、2、3、4、6、8、12、24
18的约数24的约数
5、练一练
找15和36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三、教学例23和5的倍数各有哪些?
1、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把这个数分别乘以1、2、3…..。所以
3的倍数有3、6、9、12、15、18、21、24、27……
5的倍数有5、10、15、20……….
3、6、9、12、15、18……
2、3、5的倍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5、10、15、20、25、30……
3的倍数5的倍数
观察上图发现:(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数?(本身)
(2)一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倍数?(没有)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练一练
(1)50以内4、9的倍数各有哪几个?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2、在4、8、16、32、40、48、64、80这几个数中,
80的约数有(4、8、16、40、80),
8的倍数有(8、16、32、40、48、64、80)
3、32能被哪几个数整除?32有哪几个约数?32是哪几个数的倍数?
32能被1、32;2、16、4、8整除。32的约数有1、32、2、16、4、8。32是1、32、4、8、2、16的倍数。
五、布置作业
反思:在教学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应加强:
1、约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约数是什么。
2、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倍数是什么
3、强调一个数最大的约数和最小的倍数是一样大的是它本身,。
4、如何找出所有的约数,而且确认已全部找出的方法应加强。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变了,()和()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②移点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移点连点成形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彩纸学具:彩纸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初步感知对称
1.自然界中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春姑娘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周末同学们是不是都走出家门去找春天了呢?上个周末,肖老师也去找春天了。瞧,我找到了什么?
(树叶、蝴蝶)
师:带上数学的眼光,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呢?
(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对称的)
师: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也就是对称的。
孩子们,对称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对称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自然界中的对称的物品)
2.人工创造的对称美
师: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对称美吗?
人类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找到了对称美,从而创造了很多具有对称美的艺术作品,想不想去看看?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剪纸、脸谱;国旗中的对称美;建筑中的对称美)
师:看到这么多美丽的对称图片,你们想不想也来创造一个对称图形?
(想)
一、新授
1.师演示简单轴对称图形创造过程
出示一张彩纸。
师:现在我们只有一张纸,怎样创造一个对称图形呢?
(生自由发言)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样的?
(对折)
师:好,对折,我再随意的撕一撕,瞧,这像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剪这一过程)。
师: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吗?
(是)
2.学生活动操作--撕一撕
师:想玩一玩吗?(想)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要求:
撕一撕:
1.在彩纸上撕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案;
2.撕完后,请把剩余彩纸夹在数学书第一页,作品摆在数学书上;
3.时间:3分钟。
师:时间3分钟,音乐一停,咱们就停下来。比比看,谁的撕的又快又美,开始。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撕的大小、美观,挑选4个典型作品:颜色不一、图形不一展示在黑板上)
(伴随欢快音乐,时间3分钟)
3.作品展示
师:时间到,请停下。老师找了一部分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作品?
(4幅)
师:孩子们,这些美丽的图案,颜色、形状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1.都是先对折再撕。先对折再撕有什么奥秘呢?
2.每个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怎么证明?
3.每个图都是对称的。对称是什么意思?两边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两边都是一样的呢?
(对折后,两边能够重合)
4.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孩子们,我们对折之后,发现这两边是重合的,是只重合了一部分,还是两边完全重合了?
(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
我们一起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齐读课题)
5.认识对称轴
师:孩子们,再来看这些轴对称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
(每个图形中间都是一条折痕)。
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老师将这条对称轴用直直的虚线画下来。
(师借助三角尺,演示操作画对称轴,并板书:对称轴)
师:我们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
(对称轴)
师:同学们,把图形打开,用手来指一指你们手中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作品在黑板上的同学就和同桌一起指一指。
(学生自由操作)
师:谁愿意来比划比划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一生操作,比划对了吗?)
师:……假如它碰歪了,现在你还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
(生指)
师:噢,原来这个轴对称图形方向变了,它的'对称轴还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厉害。来,请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夹在数学书的第一页,然后坐端正。第一名~~~~~~,第二名,~~~~~都完成了,二6班的孩子速度真快。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对折,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图形了,你还会判断吗?
1.生活中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古亭
怎么样折?拿出小手比划比划?是的,左右对折。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B.掉头路标
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C.正方形
正方形是吗?是的,怎么样折?可以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也可以抓住角对折。
听不明白,给你一个正方形,你能演示给大家看看吗?(准备实物正方形,生每折一次,就让学生指出它的对称轴。)
D.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再次辨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残花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现在是一朵完整的花,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是)
对称轴在哪里?谁愿意当当小老师指指看?(请生指)
还有不同意见吗?(其他同学补充)
孩子们,这朵花有很多种对称的方法,所以它的对称轴也不只一条,是吧?
演示,花瓣一瓣一瓣凋谢,师随着凋谢引导学生手指去指对称轴,感受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不知一条对称轴)
师:花凋谢了一瓣,现在它还是轴对称图图形吗?
(是)
师:对称轴呢?(生手指)
师:还有吗?噢,这个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演示,只剩下一个花心)
师:现在,还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很多条对称轴。这个圆我把它变大变大(还是的),大小不一样的圆,它都有很多条对称轴。
3.连一连
师:这个大圆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请看,猜一猜这个圆是从上面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
出示:圆在下面,被剪后的图形在上面)
(生答,连线验证)
师:现在呢?这些图形分别是从哪张纸对折后剪下来的呢?
(出示剩余的3个图形,生答,连线验证)
四、课堂总结
师.孩子,你们太厉害。老师想给你们一个小惊喜,瞧,这是谁啊?
(熊二)
师:熊二啊,刚才也偷偷的藏在里面跟大家一起上课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有什么想说的。
(熊二画外音: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自然界中的对称美,又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我真喜欢和你们一起玩数学。谁愿意来跟我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或者感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学生作品)
对称轴
六、课后作业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正如你们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物品等着你去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你还能创造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些我们都留在课后,同学们去探索、创造。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经历运用平移、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能力: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导练法迁移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图形,让学生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欣赏与设计
二、自主探究新知(8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教科书第27页中的内容。
2、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3、用多种方法进行变换。
4、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二)检测
做教科书第28页的练一练第2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汇报。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进行追问。
三、反馈交流(10分钟)
1、做教科书第28页的练一练第1题。
(1)先让学生观察图,再根据条件进行变换。
(2)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精讲点拔(8分钟)
重点讲解美丽的图案是根据平移、轴对称得到的。
五、当堂训练:课本28页第3、4题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还有什么疑惑吗?
七、作业布置课本28页2题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1、用平移的方法设计图案。
2、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3、用平移、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在认识》教材第23-24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重点巩固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正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熊出没》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
2.结合实践操作,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轴对称图形的美,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
四.重点:找出对称点,并画出轴对称图形。
难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五.教学准备:课件,印有小屋、小数一半的方格纸
六.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
2.那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欣赏动画片《熊岀没》开始(25秒片头视频)
(学生给熊出没片段配音)
(1)熊大熊二去看光头强有没有偷树。
(2)他们看见了光头强的小木屋。
(3)熊大熊二想:如果我们也能有一所像光头强那样的房子,免遭风雪侵袭,该多好!
(4)熊大:建造小屋以前,应该先画图纸,可我只记得小屋一半的样子,怎么办?
(5)熊二:看我的!因为光头强的小屋是对称的,我认为整间小屋应该是这样的。
3.同学们,动画结束了,你觉得熊二设计的小屋对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1)小屋的屋檐前移了,感觉要倒的样子。
(2)小屋的右墙漏在外面,下雨时容易淋坏。
刚才的两个学生,发现了熊二设计小屋的缺点,很有见解,不过没有说出轴对称图形最根本的特点,哪位同学愿意补充一下?
(3)小屋是对称的,左右墙到对称轴的距离,应该相等,都是两个格,如果把小屋的右墙往左挪一格,上面的两个问题就都解决了。
说的太好了,道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点,值得鼓励。(鼓掌)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修改小屋的设计,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小屋的正确图形。
最后给小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作品)
4.熊大熊二完城了小屋的设计后,计划在小屋的周围,种上一些小树,绿化环境,他们把小树的左边,修剪成如图的形状,你能完成轴对称小树的另
一半吗?
学生:能。
那好,请跟老师一起,在方格纸上完成小树的另一半,并给小树涂上翠绿的颜色。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像小屋、小树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他们很美,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物体。
(2)轴对称图形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我们要像熊大、熊二那样保护环境,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
……
八.教学反思
1.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利用多媒体,通过《熊出没》情境的创设,插入片头曲,借助搜索到的图片,利用学生给图片配音,制作动画片段,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好奇的心情,去发现问题,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进而解决问题。
2.通过绘制轴对称小屋和小树另一半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索,并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掌握。
3.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教育,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从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做起。
4.我觉得自己需要叙述故事情节,无法给熊大熊二两人配音,只好借助学生,配音效果不是很理想。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2
一、认真思考,细心填写。
1、在自然数(0除外)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2、20的因数有( )个,7的倍数有( )个。20以内的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3、用0,1,2,3组成一个同时是2、5的倍数的的四位数是( );组成一个同时是2、3的倍数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4、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 )。
5、一个盒子里装有一个红球,四个黄球,三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 );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 )。
二、火眼金睛,准确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2、在0.3、0.33和13中,0.33。( )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4、3/4与1/5的和的分数单位是1/20。( )
5、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
三、精心挑选,慎重选择。
1、要使四位数106□能同时为2和3的倍数,□里应填( )。
A. 2 B. 4 C. 6
2、1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 )。
A. 18 B. 17 C. 20
3、一个三位数,位是最小的奇数,第二位是最小的合数,个位是最小的偶数,这个数是( )。
A. 120 B. 142 C. 124
4、把3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是( )。
A. 3/4 B. 7/4 C. 12/4
5、某人掷一硬币,结果连续五次都是正面朝上,请问他第六次掷硬币时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A. 16 B. 1 C. 12
四、耐心细致,当好计算师。
1、直接写出得数。
1- 5/12 1/2 +1/3 5/6- 1/3 4/7 +1/8 1/9 +1/10
2、脱式计算。
1/6+1/3+1/4 1- 1/2 -1/3 1-(3/8 +1/6) 5/6-2/7 +1/6
3、解方程。
3x+2x=35 47 +x=89 x- 25 =14
五、走进生活,灵活运用。
1、王叔叔和李叔叔同时从相距15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王叔叔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在图中标出。
(2)几分钟后相遇?
(3)相遇时王叔叔走了多少米?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有一节科学课老师讲解用了15小时,小组讨论用了310小时,其余时间学生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用了多长时间?
3、螃蟹和青蛙共11只,共有56条腿,螃蟹和青蛙各有多少只?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学具:课件、果子、圆片等
教学过程:
师:今天很高兴又和大家一起来上数学课。数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问,所以在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接触了很多的数,比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种数,以前我们也是知道它的,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进行快速抢答:它分上下部分,并且中间有一条线隔着、、、、、、
(学生马上做出反应)是分数
师:今天我们就要再认识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师:之前,老师想先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日,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摘果子,(把之前准备好的标识摆上)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说:“你们辛苦了,我这里只有一个饼分给你们三人吃吧。”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啊?
生: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1/3。
师:你能说说这个1/3的含义吗?
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3。
师:你们对三年级所学习的分数知识掌握的还是很扎实的,那就让我们继续:
他们三位美滋滋的吃完后,分别把自己的“战利品”送上,(老师做动作:拿出果子)。这时唐僧说:“你们把各自摘到的果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吧,其余的就算奖赏你们的啦!”
该怎么拿呢?谁想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
请三位同学上来
师:请你们分别按照师傅的指示拿出各自摘到果子的1/2。而在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
孙悟空4个沙和尚4个猪八戒3个
板书:
1/2(部分)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质疑:
师:他们拿的都是全部果子的.1/2,但拿出的个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可能是拿错误
(直接让那个孩子上来验证)
生:认为是因为整体不同。
师:别的同学也是这么想的吗?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是吗?(板书)
下面就请他们来揭示到底总数是多少!全部的1/2又是多少?
孩子一一进行汇报!
板书补充
板书:
“1”(整体)“ 1/2”(部分)
8 4
8 4
6 3
师:
情况1、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板书)
情况2、真的是不一样多,一袋果子的1/2表示的都是把这一袋果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1/2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所以: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
生:整体的大小
(板书)
“1”(整体)“ 1/2”(部分)
8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4
8 4
6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3
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师:请各组选出自己组人数的1/2并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总人数都是12人)每组都是6人。
说明: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同学可以自由串组后再进行该活动
说明: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师生: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书中的“说一说”)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因为一本书厚,另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所以他们的1/3也就不一样。
师:那么哪本书的1/3页数多呢?
生:厚的那本。
师: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本身的页数就多,而在同为1/3的条件下自然厚的那本书的1/3页数多了!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谁能再说一说,看能不能比他说的更清晰准确。
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完善自己的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加清晰准确,老师真的为你们的进步而高兴。下面就请拿出咱们事先准备好的小圆片,同桌之间对自己所拥有的圆片在同一个分数条件下进行比较。
(小组活动、汇报)
再次强调,并希望出来那个亮点!
练习1:书后第1题
练习2:书后第2题
练习3:书上的画一画(之前就给孩子作为思考)
练习4:书后第4题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4
1.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编排意图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
教学建议
学生经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已经知道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前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方法不同,平行四边形主要是用割补的方法,而三角形主要用拼摆的方法。本课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在学生操作实验前,可以先回忆一下前面运用过的两种方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前面推导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加以回顾。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必提出统一的操作要求。
2.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见下左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见上右图)。
推导: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2÷2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 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第(1)种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2)和(3)因为涉及乘除法运算定律、性质和等式变形,学生的推导会有困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可以第(1)种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和(3)种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
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方法。例如教材第96页的方法,注意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时间。
推导过程:
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3.例3及“做一做”。
编排意图
(1)例3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做一做”是计算引入部分提出的车窗玻璃的面积,注意是求两个梯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例3可结合图片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找到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结合例3和“做一做”,检查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情况,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4.关于练习十七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
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精选推荐
- 大班数学《田鼠太太的项链》(实用2篇)
大班数学《田鼠太太的项链》1绘本中心思想:故事讲述了田鼠太太在冬天来临之前,辛勤地储存了足以过冬的粮食,然而 在...
-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推荐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
- 小班数学教案:一一对应教案及反思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
- 大班数学课教案(热门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
- 幼儿园数学排序
目标: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3、乐于探索、...
- 数学《认识8》(汇编2篇)
数学《认识8》1活动目标:1、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2、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3、发展幼儿逻辑...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
-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实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准备好课件,课件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