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教案(汇总2篇)
(精华)高中物理重力教案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重力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
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过渡:我们来看几个小实验,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来回答老师接下来的问题。教师演示甲、乙两个实验: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一个小桌,甲图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图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提问:两次实验的现象相同吗?哪里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的下陷程度不同。
追问: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因素?什么因素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与海绵的受力面积都相同,但海绵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
教师演示乙、丙实验:乙实验保持与上一次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小桌的下陷程度也不同。
追问:在这两个实验中,哪些实验条件相同,哪些实验条件不同?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海绵的`受力面积不同,海绵受到的压力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总结: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二)压强(板书)
教师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提问: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
学生回答: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
老师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转悠名称:帕斯卡(Pa),1N/m2=1Pa。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板书)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请同学结合上面学习的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来来说明其原因。
学生回答: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从重力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认识重力。对万有引力只需让学生明白天上的物体跟地面上的物体一样都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对万有引力定律不必补充和深入讨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是通过探究得出的。要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急于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自己通过实验总结规律。教学中可以按照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这样的顺序安排教学。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重力》的相关教学材料,找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学习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跳高运动员也要落到地面上、飞机投下救援
物资从空中落到地面上,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是为什么
呢?物体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都要向下降落。------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三)重力的大小
1、实验:五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100克。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观察不同质量的砝码对应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PPT演示)
2、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从实验数据和图像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g的值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牛/千克。为了计算方便,平时计算用10牛/千克。
4、G=mg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上的一切物体
二、重力的概念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符号:G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4、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5、区别:质量(物质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三、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1)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2)G=mgg=9.8N/kg
2、方向
竖直向下
3、作用点
六、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七、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线、金属组、多媒体课件
精选推荐
- 高中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
- 内能教案高中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
- 初中物理教案汇编四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 高中物理电流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
- 免费高中物理教案模板推荐20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免费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这里给大家...
- 高二物理教案【10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高二物理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
- 怎么写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写好怎么写高中物理教案不是那么简单,...
-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热门1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和无效性。写好初二物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