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14篇)

2025-07-10 14:50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这里提供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分享,供大家参考。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一定是同性质的力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同一物体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

确定问题

探究活动

展示结论

教学环节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施力物体:地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评价总结

在线检测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作业 

2.“假如没有重力”

<p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含义,能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知道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3.会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快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和对实验的观察能力;

2、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进一步定量揭示电与磁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通过观察、实验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明确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路结构通过公式E=nΔ/Δt的理解,并学会初步的应用,提高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应电动势的定义。

2、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3、用电磁感应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1、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

2、通过公式E=nΔ/Δt的理解。

教具:

投影仪,电子笔,学生电源1台,滑动变阻器1个,线圈15套,条形磁铁14条,U形磁铁1块,灵敏电流计15台,开关1个,导线40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源:能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动势:电源将其他形式能量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

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外电阻之和不变时,E越大,I也越大。

4、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一: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实验二: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

实验三: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①闭合回路。

②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感应电动势。

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2、在电磁感应现象也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3、当磁通量变化而电路没有闭合,感应电流就没有,但仍有感应电动势。

三、电磁感应定律。

1、区别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Δ和磁通量的变化率Δ/Δt。

2、(1)把导体AB和电流计连接起来组成闭合回路,当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①导体AB缓慢地切割磁感线。

②导体AB快速地切割磁感线。

现象:缓慢切割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快速切割时产生的感应电流较大

分析:总电阻一定时,如果I越大,则E越大。

猜想与假设:影响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答:速度V、磁通量的变化Δ或匝数?

(2)①强磁铁和弱磁铁插入后不动。

②将磁铁以较快和较慢速度“同程度”插入线圈。

③将磁铁以较快和较慢速度“同程度”拔出线圈。

现象:磁铁不动时没有电流;磁铁快速插入(或拔出)时电流大;磁铁较慢插入(或拔出)时电流小。

分析得出结论:

①磁通量不变化时没有感应电动势。

②磁通量变化量Δ相同,所用时间Δt越少,即磁通量变化得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推断:感应电动势与磁通和磁通量变化量无直接关系。

(3)①缓慢改变变阻器的电阻。

②较快改变变阻器的电阻。

现象:

①缓慢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时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小。

②较快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时电流计指针偏转较大。

分析得出结论:滑动得越快,感应电流越大,电动势越大。

分析得出结论:导线切割的快、磁铁插入的快、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得快的实质是磁通量量变化得快。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是磁通量变化快慢有关,即E与Δ/Δt有关。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精确的实验表明: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E=kΔ/Δt

说明:

①、上式中各物理量都用国际制单位时,k=1;E的单位是伏特(V),的单位是韦伯(Wb),t的单位是秒(s)。

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③、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决定于穿过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Δ/Δt,而与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量Δ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与电路的电阻R无关;但感应电流的大小与E和回路的总电阻R有关。

④、若闭合电路是一个n匝线圈,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都相同,由于n匝线圈可以看作是由n匝线圈串联而成,因此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是单匝的n倍,即E=nΔ/Δt。

四、练习。

1、关于电磁感应,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一定为零。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2、有一个1000匝的线圈,在0.4S内穿过它的磁通量从0.01Wb均匀增加到0.09Wb,求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由E,n得:t

E=1000×(0.09wb—0。01wb)/0.4s=200V

答: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200V。

五、作业:

P14356。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4

1、电磁感应属于每年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试题综合程度高,难度较大。

2、本章的重点是: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磁通量、应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感生、动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E=Blv的应用,平动切割、转动切割、单杆切割和双杆切割,常与力、电综合考查,要求能力较高。图象问题是本章的一大热点,主要涉及ф-t图、B-t图、和I-t图的相互转换,考查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灵活应用。

3、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命题频率较高的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判定,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学等知识的综合题,以及电磁感应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录音机、话筒、继电器、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等.

第一课时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

【教学要求】

1、通过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并用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一、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内容:只要通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条件: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二、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

1、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一:右手定则;方法二:楞次定律。

2、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掌握楞次定律,具体从下面四个层次去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知识点一磁通量及磁通量的变化

磁通量变化△ф=ф2-ф1,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①投影面积不变,磁感强度变化,即△ф=△B•S;

②磁感应强度不变,投影面积发生变化,即△ф=B•△S。其中投影面积的变化又有两种形式:

A.处在磁场的闭合回路面积发生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

B.闭合回路面积不变,但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投影面积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和投影面积均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少见。此时,△ф=B2S2-B1S1;注意不能简单认为△ф=△B•△S。

【应用1】如图所示,平面M的面积为S,垂直于匀强磁场B,求水平面M由此位置出发绕与B垂直的轴转过60°和转过180°时磁通量的变化量。

导示:初位置时穿过M的磁通量为:ф1=B•S;

当平面M转过60°后,磁感线仍由下向上穿过平面,且θ=60°所以ф2=B•Scos60°=BS/2。

当平面转过180°时,原平面的“上面”变为“下面”,而“下面”则成了“上面”,所以对平面M来说,磁感线穿进、穿出的顺序刚好颠倒,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M位于起始位置时其磁通量为正值,则此时其磁通量为负值,即:ф3=-BS

由上述得,平面M转过60°时其磁通量变化为:

△ф1=│ф2-ф1│=BS/2

平面M转过180°时其磁通量变化为:

△ф2=│ф3-ф1│=2BS。

1、必须明确S的物理意义。

2、必须明确初始状态的磁通量及其正负(一定要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磁感线相对于面的穿入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3、注意磁通量与线圈匝数无关。

知识点二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的比较

(1)应用现象

(2)应用区别:关键是抓住因果关系

①因电而生磁(I→B)→安培定则

②因动而生电(v、B→I安)→右手定则

③因电而受力(I、B→F安)→左手定则

【应用2】两个线圈套在同一个铁芯上,线圈的绕向在图中已经表示.左线圈连着平行导轨M和N,导轨电阻不计,在导轨垂直方向上放着金属棒ab,金属棒处于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金属棒向右匀速运动时,a点电势高于b点,c点电势高于d点

B.当金属棒向右匀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c点与d点为等电势

C.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c点电势高于d点

D.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d点电势高于c点

导示:选择BD。在图中ab棒和右线圈相当于电源。当导体棒向右匀速运动时,根据右手定则,可以判断b点电势高于a点,此时通过右线圈在磁通量没有变化,所以,右线圈中不产生感应电流,c点与d点为等电势。

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此时通过右线圈在磁通量逐渐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可以判定d点电势高于c点。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5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感应电动势,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

(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

(4)、知道E=BLvsinθ如何推得。

(5)、会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推导闭合电路,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公式E=BLv,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不同物理现象中抽象出个性与共性问题,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比较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特点,引导学生忽略次要矛盾、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检流计、螺线管、磁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电流中学过,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电路闭合,且这个电路中一定有电源。

3、在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答: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引入新课

1、问题1:既然会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强弱呢?

答:既然有感应电流,那么就一定存在感应电动势.只要能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大小了.

2、问题2:如图所示,在螺线管中插入一个条形磁铁,问

①、在条形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的过程中,该电路中是否都有电流?为什么?

答:有,因为磁通量有变化

②、有感应电流,是谁充当电源?

答:由恒定电流中学习可知,对比可知左图中的虚线框内线圈部分相当于电源。

③、上图中若电路是断开的,有无感应电流电流?有无感应电动势?

答:电路断开,肯定无电流,但仍有电动势。

3、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什么?

答:回路(不一定是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4、比较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你有什么发现?

答: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但产生感应电流还需要电路闭合,因此研究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有意义。(情感目标)

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感应电动势

三、进行新课

(一)、探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1)探究目的:感应电动势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

(2)探究要求:

①、将条形磁铁迅速和缓慢的插入拔出螺线管,记录表针的摆幅。

②、迅速和缓慢移动导体棒,记录表针的摆幅。

③、迅速和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迅速和缓慢的插入拔出螺线管,分别记录表针的摆幅;

(3)、探究问题:

问题1、在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

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问题3:在实验中,快速和慢速效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探究过程

安排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课件展示)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甲:穿过电路的Φ变化产生E感产生I感.

学生乙:由全电路欧姆定律知I=,当电路中的总电阻一定时,E感越大,I越大,指针偏转越大。

学生丙:磁通量变化相同,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

可见,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量变化和所用时间都有关,即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

把定义为磁通量的变化率。

上面的实验,我们可用磁通量的变化率来解释: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7

教材选用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三节。

教学内容分析

(一)作用与地位

本节是在《机械波》的基础上展开的,上承几何光学,也是后面学习《光的衍射》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揭示了光的波动性,促使人类对光的本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与选修3-5《光电效应》共同构成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课程标准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2、知道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

(三)课程特点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宏观结构,教材是课程的微观结构。从教材特点看,本节通过提出猜想: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随后进行杨氏双缝实验,通过得到干涉图样,进而证明光是一种波;最后讨论路程差与半波长的关系,得出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但教材中并没有突出“空间”干涉;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并没有采用形象化的展示,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光的干涉机理的理解;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我对教材做了以下的处理:

1.增加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展示干涉通路,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

2.通过演示光波直观图示,形象的展示光波的干涉机理,化抽象的光波为直观;

3.增强教学中的逻辑性,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一)思维特点

按皮亚杰的理论,高二学生正处在形式运算的思维阶段,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常常会需要具体的表象或类比于相似的具体经验来支持思维过程。

(二)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内容,对机械波的干涉和波的叠加原理有一定认识。

(三)认知困难

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相对薄弱,且光的干涉机理比较抽象,加之对光干涉无本质的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产生干涉的条件,知道光是一种波;

(2)知道光的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

(3)知道路程差与明暗条纹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干涉与机械波干涉的类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史情怀,增加对物理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干涉特点和产生条件

重点: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

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实验法、讲授法、并辅以提问法等教法,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吹肥皂泡实验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为什么肥皂泡表面的条纹始怎么形成的?”等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活动,

实验法

通过探究杨氏双缝实验,观察光干涉的特点,得出光是一种波;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显现干涉通路,展示光干涉的空间性,进一步理解光的波动性;通过演示直观图示模拟波在空间P点的三种叠加情况(峰峰、谷谷、峰谷),理解光的干涉机理。

(2)讲授法

通过已熟悉的机械波干涉,迁移到光干涉问题的新情境中来,加强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多自主讨论,重视分析归纳,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合作意识,独立思考,易迁移,领会物理学的思想。

教学准备

教具:肥皂水、激光笔、双缝、支架、水槽、清水、牛奶、自制教具等。

多媒体:PPT、图片、图示模型、动画、视频等

实验创新

本节课除去导入新课使用的趣味实验和双缝实验外,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1传统的双缝干涉实验不能明显的展示干涉具有空间性,但通过往清水中加入牛奶,利用丁达尔效应显示干涉通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波动性的认识。

实验2课本中光干涉的插图并没有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干涉的机理,通过利用演示实验,制作两列波在空间某点P的三种叠加情况(波峰与波峰叠加、波谷与波谷叠加、波峰与波谷叠加),直观展示光波叠加的实际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介绍器材:肥皂水、塑料圈

演示实验:吹泡泡

二、创新演示实验展示空间干涉

1.学习物理学史,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介绍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认为光是粒子性的,以惠更斯为代表的物理家提出了波动性及托马斯杨实验。

2.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器材:绿色激光、双缝片、光屏

介绍实验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

观察实验,总结现象:中间是明条纹,并且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光干涉条件:频率、相位差、振动方向相同。

实验结论:光是一种波。

干涉图样特点:出现中央亮纹,亮度往两边变暗;明(暗)条纹的宽度相同。

3.演示创新实验,展示空间干涉

前后移动激光笔,引导学生观察干涉图样。

实验器材:单色激光、双缝、牛奶、水槽、水。

利用丁达尔现象演示光干涉通路。

更进一步地认识光的波动性。

得出结论:光在整个叠加空间区域内都发生干涉。

三、演示形象图示,理解干涉原理

通过演示直观的光波叠加图示:通过类比机械波的叠加图示,在空间某点P,恰好两列相干波波峰与波峰叠加,由于波峰的振幅最大,且振动方向相同,叠加时振幅更大,则相干加强,以此迁移到抽象的光波,在光屏该处则为明条纹,同理波谷与波谷在此处叠加也为明条纹,波峰与波谷则为暗条纹。

(同理谷谷叠加也为明条纹,没有展示叠加图示)

光波峰谷叠加相消为暗条纹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8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9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思去向不明,概括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掌握库仑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了解理想模型方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途径,知道从现实生活的情景中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达到忽略

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直指问题核心的目标。

情景引入

为了测定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可做如下实验:在酸性滴定管中注入适当蒸馏水,打开活塞,让水慢慢如线状流下,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水流,发现水流向靠近玻璃棒的方向偏转,这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聪明的同学,根据上述素材,你想知道是如何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吗?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带正电的一端远离玻璃棒。而水分子两极的电荷量相等,这就使带正电的玻璃棒对水分子显负电的一端的引力大于对水分子显正电的一端的斥力,因此水分子所受的合力指向玻璃棒,故水流向靠近玻璃棒方向偏转.

问题探究

点电荷

走进生活

验电器的上部是球形的金属导体,中央金属箔是指针式的形状,电荷分布与带电体的形状有关,与万有引力相似,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关。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引入了质点的概念,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就能求出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如果带电体也能等效成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变得相对简单。回顾学过的质点概念,你能建立起点电荷的概念吗?

自主探究

1.点电荷

(1)点电荷是实际带电体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主要看其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大不大,如果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或者说,它本身的大小比起它到其他带电体的距离小得多,即可把带电体看作点电荷。

(3)对于带电体能否被看作点电荷,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同一带电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不能被看作质点.

2.理想化的模型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对点电荷概念的解读:

(1)点电荷是一个忽略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电荷的全部质量全部集中在这个几何点上。

(2)事实上,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3)如果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比起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对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带电体抽象成点电荷,可以理解为带电的质点。

2.对点电荷的应用:

有一种特殊情况,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带电体本身的几何线度可能并不比它们之间的距离小很多,但带电体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对外所表现的电特性跟一个等效于球心的点电荷的电特性相同,所以均匀带电的球体或均匀带电的球面都可以等效为一个球心处的点电荷,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电小球。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二、实验器材:

激光笔、小喷壶、亚克力板、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盛水的大烧杯、果冻、少量牛奶、粉笔(10支)棉线。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光影世界》宣传片。

(2)活动:同学们伸出双手盖住双眼,睁开眼睛,仔细体会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慢慢拿开双手,你眼前看到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美丽的风景图片。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变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3、新授

(1)光源

1、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2、学生举例: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太阳、星星、月亮、火柴、蜡烛、日光灯、电视机屏幕…

3、教师解析总结:月亮是不能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晚上能看到星星几乎都是恒星,也几乎都比太阳大比太阳亮。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A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B老师提问: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并进行实验

A老师先做个示范。

实验一:用激光笔照射抻直的棉线,现象是棉线变成一条闪闪发光的棉线。

实验二:用激光笔照射墙壁,用小喷壶顺着光的方向喷水雾,会看到一条发光的水柱线。

B同学们利用课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激光笔、果冻、亚克力板、大烧杯,牛奶)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光在液体中和固体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C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D找一组做得好的演示实验。

E教师实验:将亚克力板插入水中再次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不再同一直线。

F教师实验:把牛奶倒入水中,未等到均匀,用激光笔照射,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也不再同一直线。

G总结论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

1、教师讲解: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

2、学生练习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

1、影子

游戏:手影游戏

2、日食月食

观看多媒体图片,解释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

A观看小孔成像视频

B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自制实验器材做实验:将塑料膜放在两个没底的纸杯中间绷紧,将两个纸杯插紧,用牙签将另一个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关灯点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

C实验结论:倒立的实像,多媒体作图讲解。

像这种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我们把它叫做实像。实像特点,能在光屏上

4、激光准直:

A多媒体图片: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B学生活动: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讲粉笔立在课桌上成一条直线。

C教师巡视观察,找学生示范

5、打枪射击:多媒体图片解释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

6、站队:多媒体图片。

(5)光的传播速度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说明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的传播距离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讨论交流。

五、练习与作业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的浮力》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5节内容,是继水的压强、水的密度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基本概念。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压强与密度知识的生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为后面学习力学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

学习浮力的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由于人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从而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则为: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二:说学情

当然,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了通过预习,明白浮力的基本概念,对常见的船漂浮在水面、皮球浮在水面、水受到向上的力的现象也较为熟悉。在能力方面,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块会沉在水中,而铁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同样由铁制成的潜水艇就能潜入水下航行。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死海里,人们却能悠闲地躺在水面上看报。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呢?

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二)科学探究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将一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

上推。

当放开手后,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由于水的浮力,瓶子将上浮最后浮出水面。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吗?

实验: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再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弹簧秤读数变小。

提问: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

回答:因为物体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

将弹簧秤下的物体浸没在水下。你又发现了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也变小。

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又说明什么?——说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就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实验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测量浮力的方法,即将一个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在空气中时,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G,再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则浮力的大小就是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也会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吗?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注意风筝、直升机、飞机不是浮力的应用)

怎么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呢?

实验:一个充足了气的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连着气囊,一开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此时的杠杆是平衡的。

当把打气针插入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气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气球体积变大,杠杆失去平衡,左边(球)上升,右边下沉。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结论: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4.浮力的单位:牛。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知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提问:如果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

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

我们已知,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学生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

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

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黑板上演算题:下列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

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若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正确解应是多少,并把判断和描述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学生讲解一下(如图4示)。

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则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源,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水平放置在滑轨上,若滑轨周围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周围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据题意和左手定则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属棒平衡,则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课堂小结

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

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

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3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运动的描述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条件:a、v0共线

匀速直线运动s=vt,s-t图,(a=0)

1vtv0at,sv0tat2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v-t图

特例2vt2v02as,s直线运动2v0vtt2自由落体(a=g)竖直上抛(a=g)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说

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上

不存在。

(2)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

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vlims)t0t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篇14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小石块

教学方法实验法图像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m/kg0.050.10.150.20.250.3

重力G/N0.511.522.5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N/kg)

分析:已知:m=3t=3000kgg=10N/kg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mg=3×103kg×10N/kg=3×104N

答:质量为3t的汽车重力是3×104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