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汇总七篇

2024-10-21 04:08

语文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前准备操: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YEAR!!(竖起食指和中指)

[评析:通过安排有趣的“游戏点心”----课前准备操,奏响课堂前奏曲。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课前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为课上有效、愉快地学习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上课前先看老师写一个词,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

板书:得意

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这个词?〈生读〉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你什么时候“得意”过?为什么事而得意?你得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演一演)

谁愿意再来读读“得意”这个词,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带上得意的表情。

2、师:课文里两次写到了北风“得意”,请小朋友找出来读读,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交流并出示:[幻灯出示]

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齐读这两句话。

师:小朋友,北风为什么得意?为什么非常得意?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能知道这些答案了.

[评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得意”这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时,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让学生建立起词语、句子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自愿走进课文的情境,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这样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的读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先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的一副图(北风图),你们看北风吹的怎么样?

生1:它吹得很使劲。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北风呼呼地吹着。

师:恩,你找得很仔细。

教师描述:你看它吹得多用劲呀!腮帮都鼓起来了,你能带着表情朗读吗?

[评析:简单的挂图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并能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师:北风呼呼地吹来,吹向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读后交流,生答师贴图)

(3)(出示幻灯片)师:读了刚才的这些内容,你能在这句话里填一个或者两个字吗?

青草、梧桐树、鸟儿__北风。

师:你是怎么知道青草、梧桐树、鸟儿它们都怕北风的呢?(指导看课文插图)

理解: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

(4)齐读第一自然段

1、导入新课

谈话:这两天冷不冷?风吹在脸上什么感觉?(板书:北风)学着吹一吹。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每年,

2、只要北风呼呼一吹,

3、大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4、有哪些变化呢?

翻开书读读一第小节。自由读第一小节。

5、交流。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A小草。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

(1)青草是怎么变黄的呢?(演示动画:草)

(2)北风把小草吹得——,来,小朋友都来做小草,老师来做北风,我们来演一演。

(师生共演)提问:小草,你是怎么说的?

(3)现在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导朗读。

B小鸟。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找出相应的小节读一读。赛读。

(1)从“躲”字你读懂了什么?

如果没有北风,小鸟可以在树林里干什么?现在呢?(演示动画:小鸟)

(2)老师从小鸟的叫声中听懂了它们要说的话,你听懂了吗?

(3)同桌讨论,分角色演一演。交流。

(4)指导朗读。

C梧桐树。北风呼呼地吹,大自然还有什么变化呢?(演示动画:梧桐树)

对着画面练习朗读。男女生赛读。

6、小结:看,

7、北风呼呼一吹,

8、就让青草变了——,

9、梧桐树——,

10、小鸟——,

11、这北风可真——(厉害),

12、觉得自己——,

13、所以它得意地说:——

14、指

15、导读第二小节北风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14个,会写生字9个。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信用高于一切个人利益。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独立识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马戏吗?如果有机会去看马戏你会去吗?可李丹同学就没去,为什么呢?想知道吗?让我们来读读《我必须去》吧,相信读过之后,你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检查识字。

3.指读课文,评议。

4.出示课件:读一读,用“犹豫、慈祥”说话。

星期李丹花裙子小辫子扎蝴蝶结约好

敬老院完毕急促犹豫慈祥

5.同学用生字卡互相检查。

期李丹裙辫扎约敬毕促犹豫慈祥

6.游戏。

7.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得怎么样?自评。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李丹遇到了什么问题?

2.指名回答。

3.指读课文,思考:她犹豫后是怎样做的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4.读课文,小组内回答。

小结:看马戏想去,但是去敬老院演出也应该去,如果不去演出,就是失信,这不可取。即使以后失去看马戏的机会,也“必须”去敬老院。在人与人之间,信用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想请假,找借口不去演出,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讲信用。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读文

2.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必须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1.自读课文,体会做人要讲信用。

2.你还知道哪些“讲信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写识字表,发现问题。

2.学生自主讲解难字,学生评议

3.选择自己认为难的字写两遍。

四、作业:

完成写字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3、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找好朋友,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对方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优生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再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来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育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3、形成初步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B、过程和方法: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为动画配音读、理解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2、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时语言清晰流畅。

3、学会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C、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完善自己。

2、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3、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合作的乐趣,在交际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设计

课前预热:看词学声、做动作。(课件)

青蛙唱歌、天上有彩虹、数星星、种子睡觉、种子喝水、种子发芽、长出小草、花儿开放、下小雨、下大雨、下雷雨、狂风暴雨

一、呼唤雨点儿,引入新课

嘘、你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到什么了?(课件:播放小雨的声音)呀!真的下雨了,快伸出你的小手,仰起你的小脸,让雨点儿轻轻地落在你的手上、脸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你喜欢这些雨点儿吗?快和它打个招呼?、注意:“雨点儿”只能发作两个音、

(课件:大大小小的雨点飘落下来)你看、你看、这是一个大雨点儿,我们快叫叫他,这是一个小雨点儿,快也招呼他一下,又来了一个大雨点儿

二、学习第一段,练习朗读。

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

读一读。注意:、“云彩”、“下来”读轻声。

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

三、朗读对话,引导质疑

(课件)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雨点儿从云彩中飘落下来,半空中,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悄悄话呢。读课文2、3、4节,画出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些什么,并练一练该怎么读。

(课件:对话部分变色)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大雨点说的话,哪些是小雨点说的话,哪些是提示语。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是大雨点儿,你们来做小雨点儿好吗?“你呢?”读得真好听,把问号读出来了。大雨点还想听一听,哪颗小雨点儿问得最好听、最可爱?我听明白了,原来是你们在问我( )

我们来换一换好不好?继续读。

(课件:雨点儿对话的动画)为动画片配音。(头饰)

(实物投影)练习:现在我们发现:小雨点儿要去、),大雨点儿要去、1、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2、有花有草的地方

说说:这分别是怎样的地方。(图画出示:这就是有花有草的地方,这就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四、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小雨落下后的变化。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不久(课件:出示

第5段)读一读课文。

要是能把这些变化换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画下来一定也挺不错,想试一试吗?好,希望自己像小雨点儿那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的同学拿好课本和水彩笔到这边集中,大雨点儿们请都飘落到这边。不久,小雨点儿飘落的地方,大雨点儿飘落的.地方、然后拿出水彩笔画一画。(配乐)

画好了吗?好请展示你们的作品。请你说一说:我是,我去过的地方,(雨水冲洗了灰尘,颜色更清、更艳;有不少草从地下钻出来,不少花开放了;喝饱了水,挺起了身子更有精神了)(适时进行句式训练:从来。)雨点儿看着这些变化,心情怎样?读一读句子。

有个小朋友在电脑中也画了,想看看吗?(课件:播放动画)

那些花儿、草儿一定很感谢雨点儿们,他们会怎么说呢?谁能帮他们把感谢的话说出来。(带头饰表演说)

雨点儿们又会说些什么?

练习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要是你也是一滴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五、复习生字、新词。

课文中的新朋友搬进了新家,现在他们正在举行联欢晚会,欢迎你也参加,你想去吗?行,进门总该和他们打个招呼,要是叫错了他们的名字可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我们先来准备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同伴求教。(开小火车)(课件:一个一个出示新词)

聚会结束了,新老朋友排着队和我们道别,我们再和他们打个招呼,说声再见。(读下面的儿歌)

从天空里,

飘落下来,

像好吃的果汁,

树儿花儿都喜爱,

都张开嘴巴在喝它,

这样才能快快长大。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准确的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明确目标)

1、师:.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朝时期,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书)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白居易。

2、学生介绍白居易。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4、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即钱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落实目标)

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6、疏通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了解每联的内容。

诗意略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闪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到湖边,后四句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三、品析诗句。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品析、欣赏。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集体讨论。

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⑵“几处”“谁家”突出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也说明此时为初春。

问: 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⑶“乱花”“渐欲”说明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也证明是早春,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久,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就会出现

⑷“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点。

相机板书: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标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标检测

(见小卷)

板书设计: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语文教案 篇7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广博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身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资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溢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溢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小朋友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身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广博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干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身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需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倒霉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他人的爱心和协助?请你谈谈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家长做起,家长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家长的辛苦,关心家长的健康,分担家长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家长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和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相互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倒霉,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倒霉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协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花招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无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相互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身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⑴ 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⑵ 话题:广博的爱。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