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六篇】
【必备】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 sì)鼋(yuán)罨(tuó)
鲋(fù) 梓(zī)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
不让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数请之
故不复谢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尚安事客因问
以至J鄙军之日
(二)复述候所献之计
(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
三、朗读9—11段
1、重点词语讲解
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
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
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
四、朗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讨论
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笔译第6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
一、讨论
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二、总结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布置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熟读和背诵全文,并依据注释先自译课文(课后继续)。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什么样的船?用简介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描述各式各样的船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再在组内交流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a 汇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生字:横、竖、蜘、蛛、窄、喇、叭、航、浩、荡、桅
词语:风帆、保险、手艺、晴朗、浩浩荡荡、远航、
强调字形:竖(坚) 航(船) 喇、窄
b 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 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 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 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 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 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 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板书设计:
飘向 竖河——长江——东海
2. 芦叶船
带来 惊喜——希望——向往教学反思:教学没有花俏的设计,甚至由于电脑坏了,连课件也没有用到,可是,就在最朴实的读读说说中,给了孩子们最大的参与空间,师生同台诉说自己的感悟,激辩不同的观点,看似热闹中收获了思维的训练与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该是本色的回归吧。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悟帕尔曼顽强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帕尔曼的图像,并播放帕尔曼的小提亲独奏。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废。自幼表现出酷爱音乐的天性,十岁上电台演奏,后进特拉维夫音乐学院学习。1958年曾赴美国参加“埃德.沙利文表演节”演出。移居美国后进朱利亚特音乐学校。1963年首次在卡内基大厅举行独奏音乐会。他很注意音乐处理的逻辑性,控制得当,把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古典主义的匀称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极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师。)
2.观看帕尔曼独奏的视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认读生字:帕 曼 袂 怦 拄 磁 魅 搀
认读词语:本课生词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在精彩演出后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段落。
2.齐读这一段,在关键词下面标上着重号。
3.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这部分的前后各写了哪些内容?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帕尔曼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指挥家和世界顶级乐团联袂演出。
第二部分(2——3):写帕尔曼艰难二又自信地上台演出,亲生无与伦比。
第三部分(4——10),写帕尔曼不用搀扶,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站起来的经过。)
第四部分(11——12)指出人们为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鼓掌。
四、小组交流后班级交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自主读文,画出描写帕尔曼的句子。
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中不懂的词语。
全班交流:先指名读文,说说令自己感动的原因。
1.“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的走上了台。”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登台表演时的独特形象。“艰难”,是指帕尔曼因为双腿瘫痪,上台时十分吃力;“自信”,写出了帕尔曼上台时的神态。帕尔曼“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让我们初步感悟到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顽强的人。)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A、这个句子写帕尔曼三次试图站起,却都失败的经过。从这三次试图站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试图站起来的艰难,同时,更能体会到帕尔曼的顽强的`人格魅力。
B、练读。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这个句子写出了帕尔曼为什么会“带一点儿歉意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三次失败有点对不住观众,可见帕尔曼是多么的谦逊。
指导朗读。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帕尔曼面对三次失败,丝毫没有气馁,他试了第四次,可见帕尔曼具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从“终于”一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帕尔曼不用搀扶而站起来的艰难,饱含着作者对帕尔曼顽强意志的由衷赞叹之情。
三、 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投影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深入体会。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里?(他的琴声和人格魅力。)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由衷的赞叹之情。)
2.“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这个”指什么?(帕尔曼给人们留下了精神财富)
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帕尔曼惊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让人们思索,更给了观众深深的启示。)
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观众,看到了帕尔曼艰难站起来的经过,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艰难自信地登台
人格魅力 2.三次试图站起来
(身残志坚) 3.第四次终于站起
作业布置
精选推荐
- 小学语文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
- 语文教案(推荐五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
-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汇编1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景阳冈》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
-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1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
-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
- 七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