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2025-05-12 10:15

(通用)语文教案【精选10篇】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能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写一 段话,并能恰当地选用(或运用)指定的词语。

2.展开合理想象,把图画内容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3.教育学生要讲文明,讲卫生,不乱丢果壳,并能知错就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成一段话。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根据四幅图,围绕中心,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合理想象,连起来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时间:

20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一二句话写出每幅图的意思,并能把四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

2.能在看图叙述中恰当地选用课文后提供的词语,把短文写通顺、写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起来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能把短文写通顺、写正确。

教学过程:

1.出示挂图,复习谈话。

(1)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图,然后像上堂课那样,再把四幅连起来说一段话,谁会?

①各自准备。

②练习默说。

(2)抽查叙述,教师评议:强调说清图意,把描述一件事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2.练习写作。

同学们,说得多好呀!要是能把这段话写下来,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这个故事,受到教育,那该多好啊!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1)投影显示要求:

①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段话写在本子上,语句要通顺。

②小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供小朋友选用,不一定每个词语都要用,也可调换你自己喜欢的词语,用词要恰当。

(2)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辅导,帮助困难生完成习作。

3.佳作评点,修改。

(1)选优等生习作一 篇重点评议、修改,便 于引导示范。

①有没有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句子是否写得通顺、连贯、明白?标点用得对吗?

③词语用得是否恰当,用了哪些好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④最后有没有体现知错就改这个中心意思?

⑤书写是否工整、清楚?

(2)再选一部分写得较具体、条理较清楚的习作给予表扬、鼓励。

(3)评议一篇较为典型的质量较差的习作,给予帮助并鼓励。

①这篇习作哪些方面写得比较好?(尽量多发现优点,给予鼓励)

②哪儿写得还够(师生帮助)

③如果是你写,你会怎样写?

④对内容写得较含糊、句子表达欠确切;语序较混乱,用词欠恰当等方面给予评点,修改。(改后比较是否比原文更好些)

⑤根据评点,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对照目标,想想该怎么改。

⑥学生自己修改习作。(也可以同学互相修改)

4.修改、誊写,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学生习作)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4.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5.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教学难点

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课文批注,理清课文脉搏,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问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 : 同学们真可爱!

生: 老师真可亲!

师: 今天我真幸运!

生: 今天我真倒霉!

师:教室里真宽敞!

生: 小路真狭窄!

师: 马路笔直延伸

生: 山路蜿蜒蛇行!

师:东岳泰山

生:西岳华山

师:南岳衡山

生:北岳恒山

师: 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生: 老师们听得全神贯注!

师: 同学们请坐!

生: 老师请讲!

(通过设置这样的师生对话,检查了大家对课文中的词语蜿蜒,倒霉,狭窄,全神贯注的理解和巩固,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为了奖励大家,今天老师有诗相送,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寇准7岁时所写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简单介绍华山,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正音,“华山”读四声。对于华山,大家了解多少呢?请大家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教师进行小结。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据西安120千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在华山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

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领略华山的险峻。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新字词语。

2,检测生字情况,交流。

3,检查读书情况。

4,学生在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讲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快速默读,试说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2,全班交流。

3,交流本文可以分为个大段。

第一段(1):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华山的险。

第二段(2、3):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写了华山的险。

第三段(4):登上峰顶后的惬意和开阔。

五,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其险。

师:同学们肯定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批读文,带有批注,请回忆学习批注的方法:(1)提出问题(2)写感受 (3)赏析词句。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课文中的词语,并且在旁边写出你的批注。

2,指名反馈。

3 ,集体交流。理解感悟。

(1)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华山的险?理解这些词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

抓住关键词语,指导朗读,读出华山的险峻。

(2)“天空在这些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

“峰林争雄”你是怎么理解的?(众多的山峰争做英雄)。似乎龟缩成了一条线的是什么?龟缩。瘦瘦的生动、形象的衬托出了路的险。

(3)在本段中,作者提到的景点的名字有哪些?

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箭头标出先后次序并简述特点。

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4,赛读,开火车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华山的险。

六,布置作业。

1 ,预习课文后面的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华山的险:五里关——莎罗坪——毛女洞

(平 坦) (变形、蜿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教案《语文11册教案》。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学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语文教案 篇5

《望岳》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擦旗卫丹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大胆地提出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风,让学生认一认:这个字念什么?

2、让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介绍:风。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风》(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看到题目有什么问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擦、旗、卫、丹、显、斜、男、艺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让学生到前面选读:

(3)开火车,分小组读。

注意: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看电脑,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让学生说说遇到了哪些难字,分小组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学生遇到的难字,大家共同交流。

艺: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乙”字是一笔写成,笔画是:横折弯钩。这个字是一个上形下声的形声字。

旗:左右结构,部首是“方”字旁,右上边是“R”下面是“其”字。

擦: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察”字,右半部分中间的笔顺是:撇、横撇、点、点、横撇、捺。这个字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丹:第三笔是点,中间的横要长一些。

卫:笔顺是:横折钩、竖、横。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谁能画风”,丹丹说画不出来,小艺开动脑筋画出了旗子飞舞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他的启发下,共同合作,用不同的景物描绘了风的样子。)

5、学生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提出不动的问题,可以在书中做好记号。教师走下去巡视,收集学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20、画风

擦旗卫丹显斜男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做游戏:听字音找生字:

(1)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同学说字音另一个同学找生字。

(2)教师说字音,请一组同桌到前面指卡片,大家当小裁判,看谁反应快。

2、看电脑画面出示的词语,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旗子擦去洁白显得眨眼睛小男孩斜斜的雨丝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同学们高兴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1)教师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说说图画的意思。

(第一幅图:重点抓住同学们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第二幅图:同学们共同努力,用画笔画出了不同的景象。)

(2)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3)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李卫提出了问题,丹丹说谁也画不出来)(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板书:画不出来)

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

③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想法。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①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与大家交流。

②说说小艺为什么这样做?

③同桌间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在问题面前,小艺没有退让,她开动脑筋,想出了办法,真是一个敢于动脑筋的好孩子。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怎样做的,你能认认真真地读读书,与大家说说吗?

(5)让学生读第五自

然段——第八自然段

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同学们是怎么做的。(画出了被大树吹弯的小树、被风吹斜的雨丝、小男孩手中转动的风车。)板书这些要点。

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大家为什么能画出风呢?(有小艺的启发;大家知道通过不同的事物表现风;同学们能开动脑筋等。)

第九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进行交流: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像: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如果让你也画一画风,你会怎样画呢?如果让你用动作表现风,你会怎样做呢?请学生结合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家谈想法,看看谁最有创意。

三、布置作业:

1、自己开动脑筋,想想怎样表现风,试着做一做。

2、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评:高段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评: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表达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忠诚英勇坚强

[评与思: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们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

2.使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感悟。

3、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以及这种品质的可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谈谈对英镑、先令、便士这三种货币的认识。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发生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珊迪,(板书课题)请大家把课题读一读(生读课题)外国人的名字还可以读得轻快些。(生再读课题)

二、投影出示三个问题:

1.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什么事?

3.小珊迪临死前挂念的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交流时让学生随便挑个问题回答)

三、研读1—8节

师: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先来学习故事的第一个阶段1—8节,请大家仔细读1—8节,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词语。

1、生找到“纠缠”后问:为什么找这个词?

2、(板书:纠缠)同学们看“纠缠”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师:“纠缠”就是缠住不放,找麻烦的意思,请你再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围绕“纠缠”来写?

3、交流后让学生自由读读这四句话。

A、小珊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跟我说,非要“我”买他的火柴,这就叫“纠缠”,读这四句话时,你发现有变化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板书:请求 乞求)

B、你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请求(乞求)的语气来读吗?

师:是啊,小珊迪就是从诚恳地请求到低声下气,苦苦哀求,来,我们一起来读这四句话,体会一下。

C、小珊迪如此三番五次,低声下气,纠缠不休到底是为了什么?(板书:一便士)

D、一便士对小珊迪来说真的这么重要吗?请大家再读1—8节,找找依据并说说从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齐读第一节)

E、如果有一便士,小珊迪会买写什么呢?

(师:尽管一便士只能买到一只面包或……可小珊迪还是求之不得,可见小珊迪是多么(可怜)投影:此时,我觉得小珊迪是一个( )的孩子。

三、小珊迪对钱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为一个便士他可以苦苦哀求,而面对四个便士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9—11节。(板书:四便士)

1.当四便士在小珊迪目前时,他是怎么做的?(板书:送还)

2.课文有没有写到小珊迪叫弟弟还钱的内容?

3.课文中没有写到这个内容,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吗?投影出示(师念:小珊迪被马车撞到了,轧断了两条腿,他被人抬回了家,小利比吓呆了……)再出示兄弟俩的对话图,请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分角色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待会儿要请各小组交流,看看哪一组讨论得好。

(边交流边评议)(师当小利比,选一生当小珊迪对话。)

4.投影出示练习:小珊迪的生活如此( )。他是多么需要钱啊!可是不属于自己的钱他( )。在( )的情况下,还让弟弟( ),这是一个多么( )、( )的孩子啊!

交流后,师在括号内填入“可怜”,板书:诚实、守信)

4.你知道“可怜”和“诚实、守信”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四、感情朗读1—11节,深入感受小珊迪可贵的品质。

五、总结:小珊迪虽然是那么贫穷,那么可怜,但又是那么诚实、守信,他身负重伤,能活下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语文教案 篇9

一、审题质疑

教师板书“葬礼”二字,问:谁能谈谈对“葬礼”的理解?

生1: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生2:追悼会

(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请学生读课题。)

师:我读了课题,脑海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要举行这么一个葬礼?

生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瀑布?

生3: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举行的葬礼?

生4:是什么人组织的?

生5:有什么人参加了这个葬礼?

生6:是谁主持的,致了什么样的悼词?

生7:大瀑布是怎么枯竭的?

(教师把上述问题列在黑板一边。)

二、自读课文解疑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位合作找一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生自读自画,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几个问题比较重要。

经过讨论,达成一致,确定了四个重点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瀑布?2、为什么要举行这么一个葬礼?2、大瀑布是怎么枯竭的?4、谁致了什么样的悼词?

上述的四个问题中的前三个,在课文中有具体明确的描写。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描写大瀑布特点的第四、五自然段和描写大瀑布一步步枯竭的第七、八自然段。

三、再次质疑

师:除了我们列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为什么在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又一次提到。

师:这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的.结构更显紧凑,二是突出了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葬礼。

四、写悼词

师:四个重点问题我们解决了三个,还有一个课文没有具体写,只是简单地做了介绍,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读。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升官,现在你们都是菲格雷特总统的秘书,请你们根据这一段话的提示和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写出菲格雷特总统在大瀑布葬礼上的致辞。

在笑声中,学生铺开纸张,动笔写了起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会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总起分述方法介绍一个商店。

教学难点:

写观察所得有困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习作要求,感受家乡变化。

2、学会说一段总起分述的话。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2、看图讨论,学习观察。

(1)图上是一家水果店,这个殿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2)如果要写这一家水果店,你准备写哪一方面?

给1分钟准备,同桌可讨论交换意见。

(3)围绕总起句里的重点词怎样说具体呢?

(4)指名说一说,集体评议。

3、交流集体参观的'一家小店,讨论印象。

1、指导习作。

读课后“要求做到”部分。

学生可以写集体观察的小店,也可写书上插图中的小店。对学习好的学生可另外选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懂得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起句展开。

2、尝试自我修改作业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教学过程

1、指定学生交流。

2、集体修改作文。

例(1):这家水果店真漂亮!商店虽不大,各色各样的水果可真多啊!柜台的上方吊着一串葡萄和香蕉,还有许多荔枝、桂圆也绑成一串挂在上面,还有几只苹果和菠萝吊在哪儿吸引着顾客,柜台上面有一堆西瓜,许多苹果、香蕉、桔子和梨,把小小柜台堆得满满的。

评改:中心句不明确,应去掉“真漂亮”。

例(2):新开的这家水果店非常卫生。你看营业员戴着白帽穿着白大褂准备迎接顾客,柜台用彩色瓷砖砌好,上面一点灰尘也没有。各种水果擦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红色苹果、黄色的香蕉让人一见就想去购买。

评改:最末一句与总起句脱离,建议删去。

3、自我修改作文。

4、眷抄作文。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