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不合时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意思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成语故事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寓意
据史料记载,汉哀帝少年时非但不是好声色者,还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故事中,汉哀帝在废除诏书时,仍然对“大赦天下”一项予以保留,也不难看出,他也是爱民之君。然而,后来汉哀帝却由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有为之君,彻底堕落为一个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的昏君。究其原因,他即位之始遭遇的失败和挫折是重要因素之一。成语告诉人们,要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不能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自甘堕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应该审时度势,避免做出不合时宜的事。
成语用法
1.成文用法
“不合时宜”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比喻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2.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精选推荐
- 鸡鸣狗盗的典故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
- 羊的成语故事
1、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自家的羊圈里养了很多羊,有天早上忽然发现羊圈破了一个大窟窿,羊也丢了一只,大家猜测可能...
- 如坐针毡成语故事
“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源出西晋国都洛阳,讲述的是一个命运凄惨的太子和他的臣下之间的故事。 司马遹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
- 坑儒焚书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坑儒焚书 成语拼音:kēng rú fén sh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
- 励志成语故事(实用15篇)
励志成语故事1春秋末期,鲁定公知道孔子才能盖世,影响很大,想拜他为司寇,就准备与卿大夫们商量此事。这一天,鲁定公...
- 不胫而走成语故事
今天小编分享最劲爆的哲理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水桶的故事 从前人们使用木水桶打井水。一天,一位老兄家用的水桶烂掉...
- 出奇制胜的成语故事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小编收集了出奇制胜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
- 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
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小编收集了生灵涂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释义】 生灵:生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