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
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
岳飞同施全他们整日在家练武,可没想到这一年汤阴县瘟疫盛行,王员外夫妇、汤员外夫妇都因染上瘟疫去世了。
又遇上天大旱,粮食很少,价格昂贵,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牛皋熬不住清苦,在外面惹是生非,把牛老夫人也给气死了。岳飞当年正好二十三岁,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名叫岳云,十分孝顺。一天,岳飞正准备到武场练枪,忽见牛皋众兄弟边说边笑地走过来,便问:“众兄弟要到哪儿去?”牛皋道:“大哥,这几日没吃没穿的,实在难以忍受。”
原来他们几个因日子清苦,便想去抢劫。岳飞一听,大怒道:“我多次劝你们不要取不义之财,你们就是不听我的话,将来不论你们得了富贵,还是被官府抓去了,我岳飞都与你们无关。”说完,用枪在地上狠狠地画了一条短线,说道:“众兄弟,我从此和你们画地断义。你们各自珍重吧。”
说完转身就走。几个兄弟很无奈,纷纷上马,奔太行山去了。岳飞十分难过,流下泪来,也无心练枪,便回家去了,在房里闷坐着。岳母看见儿子心中难过,问明缘由,又安慰了他一番。母子两个人正在说着话,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岳飞把门打开一看,见有一个人,此人二十多岁,一见岳飞,倒头便拜,说:“特来相投,学些武艺,情愿与岳飞结为兄弟。”来人名叫王佐,湖广人。岳飞非常高兴,与他八拜结义。王佐从包袱里取出十锭马蹄金、几十粒大珠子、一件猩红战袍和一条羊脂玉珑带。岳飞见王佐有这么多财宝,十分惊讶。王佐这才开口说:“如今跟杨幺共起大义,主公久慕大哥文武全才,特请大哥前去。”岳飞一听,正色道:“我虽不才,但生在宋朝,要为朝廷出力,怎能投奔反贼?”王佐只好拱手告辞。
王佐走了以后,岳飞便将刚才发生的事向母亲说了一遍。岳母听完,便吩咐在中堂摆下香案,叫儿子拜过祖宗,然后跪好,又命媳妇磨墨。岳母道:“你今天做得很对。但是将来我死后,担心你一时糊涂,做出些不忠于国家的事来,这不是把你半世英明都毁了吗?所以今天我要在祖宗面前,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你能做个忠臣,流芳百世,我就是死也放心了。”说完岳母提笔在岳飞背上写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绣花针,顺着墨迹一针一针扎下去。岳飞眼含热泪,拜谢母亲的训子之恩。
岳母刺字读后感
寒假爸妈在图书馆给我买了一本《岳飞传》。从小听说她是一位大英雄,所以非常想知道他的故事。回到家中立刻拿起书阅读起来,最让我难忘的是岳母刺字这一章,写的是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岳飞少时练武勤奋,武艺高强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洞庭湖杨么他想统一天下为王,就让手下王佐用金银珠宝收买岳飞,被岳飞当即拒绝了。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怕岳飞做出不忠于国家的事来,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知道了作为中国的少年,从小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长大一定要为国争光。
岳母刺字的典故究竟是真的还是虚构的
关于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大字的原始记录,则见于《宋史》的《何铸传》。官员在审问岳飞之际:“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表明岳飞背上的刺字已是年深月久。这条最原始的记载当然不能提供岳母刺字的证明。
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而且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水浒传》第八回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表明宋时并不是任何人都有随便给人刺字的手艺。
那么,到底为什么岳飞背后要刺字?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入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也有不刺字于面的,如范仲淹任“环庆路拒西夏招讨史”主陕边务,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朝廷定死制度,边关大吏灵活运用,收到了较好的募兵效果。所刺文字最初是军队编号,如武德军、陕军等,稍后亦可刺吉语、警策语。
从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开始,戏剧化编写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说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在小说第六十回“勘冤狱周三畏挂冠”中反而删除了岳飞在被审讯时,袒示背部四字的.真事。从此之后,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飞背刺四字也讹为“精忠报国”,并且长久以来,以讹传讹,近乎弄假成真。
由此可见岳母刺字不是真的,在此之前,并无此种传说。
岳飞的故事
岳飞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精选推荐
-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
- 谦虚的历史典故
导语: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
-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导语:寇凖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下面是...
- 历史典故:买椟还珠
【出处】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椟:木匣子;还:退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退还了珍珠。...
- 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
- 历史典故:中山狼
导语中山狼一词一般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出自东郭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吞的典故。...
- 葛贤痛打税监的历史典故
葛贤,即葛成,织工。明神宗时苏州反税监孙隆斗争的领袖。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葛贤痛打税监的历史典故,欢迎各位读...
- 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导语: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