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约法三章的历史故事
刘邦约法三章的历史故事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曾做过亭长。亭是县下面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
有一次,刘邦押着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断开小差,刘邦估计到达骊山时,这批民夫会逃跑完的。一天夜里,他叫民夫们都吃饱饭,喝足酒,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干脆都逃走吧,我也准备逃亡了!”说罢,把民夫全部放了。有十几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愿离开他,表示要跟他一块去逃亡。
他们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去。走着,走着,前方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前面……路上……有……有一条大蛇!”刘邦此时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士走路,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子,冲上去一剑把蛇砍成两段。壮士们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后来,有人把刘邦斩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编成一段迷信故事:刘邦斩蛇走了之后,有个老婆婆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又问:“你的儿子被谁杀了?”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成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我怎能不哭呢!”说完,老婆婆就不见了。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刘邦是“真龙天子”,以增加他的号召力,使人们更加拥护他。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许多郡县的老百姓纷纷响应。刘邦的老朋友、在沛县当文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了回来。他们经过一番商量,杀了沛县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根据“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儿子自居,他树起书有“刘”字的赤色旗帜,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很快就拥有二三千人。但是刘邦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就带领人马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梁并肩作战。
项梁在定陶牺牲后,楚怀王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平定关中,就封他在关中做王。刘邦带兵一路西进,在高阳采纳郦食其的意见,攻下陈留,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诱使南阳郡守投降,并封其为殷侯,这样,军队前进的阻力减少了。从此,刘邦军队所到之处,秦军纷纷投降,刘邦顺利向咸阳推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进了武关。十月,打到灞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向刘邦投降。
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灞上,对大家说:“你们已经吃尽了秦朝的苦头,什么诽谤一下朝政就满门抄斩啦,私下议论一下时势就要杀头啦,这样太残暴了。现在,我只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打伤人要制罪;第三,偷盗的要判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并把我的话转告百姓们。”
老百姓听说刘邦对他们如此宽大仁慈,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刘邦再三推辞说:“仓库里有的是粮食,乡亲们何必破费呢?”老百姓看到刘邦如此爱护他们,都希望他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
精选推荐
- 诸葛亮的历史典故(精选6篇)
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典故1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
- 中国羊的神话典故(精选三篇)
导语:中国神话内容丰富多彩,在流传至今的众多神话故事里,羊经常是主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
- 谦虚的历史典故
导语: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
- 寇准坚决抗辽的历史典故
导语:寇凖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下面是...
- 历史典故:买椟还珠
【出处】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椟:木匣子;还:退还;珠:珍珠。买下木匣子,退还了珍珠。...
- 有关牙齿的历史典故
有关牙齿的历史典故 我们历史上的成语历史典故可谓是五花八门,就连牙齿的都有。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牙齿的历史典...
- 那些与饭局有关的历史典故
那些与饭局有关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 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匈奴人称汉帝的历史典故 匈奴人称汉帝:在李雄在成都称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也反晋独立,自称汉...